無缺。
比如彈體太大,目標特徵太明顯,很容易遭到攔截。
跟KD-30做個比較,就有很直觀的印象了。
在效能差不多的情況下,“AGM-109B”的發射質量高達1400千克,比KD-30整整多出400千克,體積也比KD-30大了30%。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AGM-109B”對搭載平臺有更高的要求。
即便是B-52G,也要在超載的情況下,才能夠掛載24枚。
換句話說,在掛上了24枚“AGM-109B”之後,B-52G需要在往返途中各進行一次空中加油,才能夠獲得5000千米的作戰半徑。要想把作戰半徑擴大到8000千米,就得多安排一次空中加油。
顯然,這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只是,跟KD-30比,“AGM-109B”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採用了BGM-109B的彈體,等於舊瓶裝新酒。
雖然採用了很都新技術,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基礎設計存在的缺陷。
高達1400千克的自重就跟陳舊的彈體有很大關係,畢竟在設計BGM-109那個年代,像碳纖維這樣的,用來替換傳統的金屬材料,能夠大幅度降低導彈彈體結構重量的複合材料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只是,最為突出的,其實是缺乏隱身效能。
不要忘了,KD-30從一開始就是全新設計,而且把隱身效能放在首位,為全球首款隱身反艦導彈。
在根本上,KD-30的“靈魂”也就是隱身效能。
說得直接一點,在設計階段,梁夏海軍就明確了依靠先進的隱身效能來提高反艦導彈突防效率的戰術思想。
顯然,也就是在此基礎之上,才能稱KD-30為當今最先進的反艦導彈。
可惜的是,“AGM-109B”沒在隱身效能上下功夫。
雖然巡航導彈的RCS值比作戰飛機小得多,通常都在0.5平方米以下,但是幾乎所有的防空系統,都針對巡航導彈這類目標做了最佳化,更別說在現代化的艦隊防空體系中,還有更重要的預警機。
要說的話,這也是在被國會否決之後,紐蘭海軍放棄“AGM-109B”專案,轉為參與由空軍主導的“沉默彩虹”專案的主要原因。在紐蘭軍隊的裝備體系中,“沉默彩虹”才是真正的隱身導彈。
可惜的是,“沉默彩虹”的研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如果不是大戰爆發,紐蘭海軍也不會採購1000套制導系統,並且在戰前,把1000枚庫存的BGM-109B改造成空射型。
對於這個缺點,斯塔克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說得直接一點,在高強度的海空大戰當中,特別是面對編制完整的航母戰鬥群,缺乏隱身能力或者不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反艦導彈,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突破敵艦隊防空網的機率極低。
在理論上,1艘“青州”級能在一次戰鬥當中,攔截數十枚“AGM-109B”這種級別的反艦導彈。
此外,在對付亞音速反艦導彈的時候,防空戰鬥機才是主力。
對付反艦導彈,無需動用重型戰鬥機,多用途戰鬥機就夠了。
道理也很簡單,反艦導彈在巡航飛行階段,由慣性導航系統控制,沿固定航線飛行,基本上不會機動。
其實,也就是根據這個特點,梁夏海軍與紐蘭海軍才接受了像“戰-12”與FA-18這類多用途戰鬥機。
在梁夏海軍的編制體系當中,“戰-12”有兩個用途。
一是在對地打擊行動當中充當輕型攻擊機,也就是頂替“攻-6”。二是在艦隊防空作戰當中擔任配角,協助“戰-9”。在扮演後一個角色的時候,“戰-12”的位置其實在“戰-9”的後面,主要使命是對付漏網之魚。這裡面,不但有敵人的轟炸機,還包括敵人在截擊範圍之外發射的反艦導彈。
正是如此,“戰-12B”配備有相當先進的火控系統,而且能夠使用由梁夏空軍主導研製的新一代中程空空導彈,甚至能控制導彈同時攻擊4個目標。要知道,多目標交戰能力之前一直都是重型戰鬥機的專利。
嚴格說來,KK-12才是關鍵。
憑藉這種先進導彈,“戰-12B”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已經不在“戰-9B”之下,嚴格說來還要稍微強一點。
主要就是,“戰-9B”還不具備使用KK-12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