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天黑之前,第一條鋪裝跑道就已鋪設完畢。
毫無疑問,戰場工程作業能力一直是帝國軍隊最值得驕傲的拿手好戲,而且這個優良的傳統已經保持了上百年。
此外,在前沿陣地附近修建野戰機場,其實是最基本的工程作業能力。
不要忘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的幾十年裡,帝國軍隊主要針對的,就是面向西陸集團的大陸戰場。
那麼,就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在寬度與縱深高達數千千米的大陸戰場上,根本無法按作戰需求修建空軍基地,也無法維持足夠多的機場。和平時期的鉅額維持成本,足以讓帝國軍隊望而卻步,何況還要受到論議兩院的責難。
別說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即便在飛速發展了40年之後,世界島的腹地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地方之一。再說了,大城市幾乎都分佈在巨大陸與西大陸交界的狹長地帶,其他地方更加是人煙稀少。
正是如此,帝國軍方投入了大量資源加強戰地工程建設能力。
與第二次全球大戰時期相比,最為突出的變化,也就是利用工程裝置,大幅度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就拿修建野戰機場來說,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變化。
主要材料,仍然是按照標準尺寸製造的高強度合金板材,而且鋪裝方式也一樣,也就是把板材以特定的方式鋪設到經過平整的地面上,再使用特質的連線件,讓板材牢固的結合到一起。
得益於更好的材料,以及更加牢固的連線方式,對地面平整度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變相降低了工程作業難度。
當然,依靠各種各樣的工程裝置,以往要數日,甚至是十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一天。快的話,在12個小時之內就能夠鋪好一條能讓戰術運輸機滿載降落的,長度達到1500米的跑道。
其實,這也是最基本的戰術要求。
不要忘了,“運-15A”的起降標準是向戰術運輸機看齊,理論上,只要能夠讓戰術運輸機起降的跑道,就能夠讓“運-15A”起降,最多隻是因為跑道的承載能力不夠,需要對降落重量進行限制。
顯然,這算不上大問題。
按照設計指標,在跑道長度為1500米的時候,“運-15A”所允許的最大降落重量能夠達到220噸,也就是除掉空載返航飛行3000千米所需的30噸燃油之外,最多能夠運載65噸貨物。
這個運載能力,可以說是非常的強悍,也足以將最重的主戰裝備送往前線。
即便是ZT-99B,在掛上全套反應裝甲之後,戰鬥全重也才64噸,恰好在“運-15A”的運力之內。
至於起飛,那就更加不是問題了。
在起飛重量低於250噸的情況下,“運-15A”的滑行距離僅為1450米。如果把起飛重量控制在220噸以內,還能縮短到1100米。簡單說,“運-15A”能夠在任何可以降落的跑道上起飛。
哪怕沒有跑道,“運-15A”也能夠在經過平整的場地上空載起飛。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運-15A”備受帝國軍隊青睞的關鍵原因。
說得直接一點,有了“運-15A”,帝國軍隊就能擺脫地面交通的限制,把作戰部隊送往任何地點。
其實,這也是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關鍵專案之一。
如果按照對軍事戰略產生的影響而言,“運-15A”超過了所有其他的作戰飛機,重要性甚至在“轟-12A”之上。
正是如此,“運-15A”成為第一種正式量產與服役的“第四代”軍用飛機。
按帝國空軍的規劃,就算沒爆發全球大戰,也會在15年內,採購2000架“運-15A”用來取代全部的“運-11”,三分之二的“運-10”,以及近一半的“運-9”,並且跟全新設計的戰術運輸機形成高低搭配。在完成機隊更新之後,帝國空軍將獲得以“運-15A”為絕對骨幹的戰略空運力量。
毫無疑問,即便對其他超級霸權來說,這都是一種極為恐怖,難以抵抗的進攻能力。
2000架“運-15A”,意味著能在24小時之內,將一個滿編裝甲師的全部主戰裝備送到這顆星球上的任何一處地點。關鍵是,放眼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能夠在開戰首日頂住帝國陸軍一個裝甲師的進攻,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都一樣。這就意味著,梁夏帝國擁有打破戰略平衡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