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在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時候發動戰爭,並且透過突襲來擊潰主要對手。
當然,2000架“運-15A”產生的實際威脅更加嚴重。
關鍵就是,需要由“運-15A”運送的,主要是大質量的主戰裝備,其他裝備與物資能夠用戰術運輸機,甚至是臨時徵用的民用客機來運送,因此實際的空運能力,肯定要比理論計算的高出許多。
此外,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花費幾天時間才能完成軍事動員,沒有哪個國家能在一天之內讓全部軍隊做好戰鬥準備。如果突擊空運的時間達到1周,哪怕是5天,也意味著能夠運送更多的突擊部隊,以及更多的作戰物資,把原本僅僅是戰役級別的空中突擊行動,提升為戰略級別。
毫無疑問,這是誰都無法忽視的巨大威脅。
要說的話,在獲得了足夠多的“運-15A”之後,帝國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獲得發動戰爭的絕對優勢。
正是如此,紐蘭共和國才會耗費巨資,研製能跟“運-15A”媲美的C-17A。
就連迢曼帝國,也想盡辦法調集西陸集團內部資源,牽頭研製運載能力達到60噸的戰略運輸機。
可見,要是大戰晚幾年爆發,“運-15A”就能改變戰爭面貌。
即便現在,60架“運-15A”也能左右戰局。
入夜之後不久,從帝國本土西北空軍基地出發的“運-15A”到達,為陸戰隊送來第一批主戰裝備。
其中,就有22輛嶄新的ZT-99B。
這些坦克,原本計劃由列車送往西北戰場,用來補充第七裝甲師。結果在丁鎮南打了幾個電話後,就被送往了空軍基地,裝進了“運-15A”的肚皮。至於補充給第七裝甲師的主戰坦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同送來的還有28輛步兵戰車與14輛自行榴彈炮,以及大約300噸彈藥。
對於已經苦戰了一整天的陸戰隊官兵來說,這些重型裝備肯定是無比寶貴。
在60架“運-15A”飛走後不久,陸戰隊的官兵就用一輪高強度炮擊,向30千米之外的梵軍發出警告。
用劉尊山的話來說,只要梵軍指揮官不是蠢貨,在遭到炮擊之後就能想到,攻佔代奧格爾的帝國軍隊已經得到加強,也就不會貿然的發起反擊,從而能從容不迫的完成野戰機場的修建工作。
至少在10日夜間,梵軍表現得非常的“理智”。
當然,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因為缺乏夜戰裝置,更缺少發起突擊所需要的裝甲力量,所以梵軍很少在夜間出動,更別說是在夜間發動進攻。
相比之下,帝國軍隊反到喜歡在夜間活動。
要說的話,這也是帝國軍隊在波伊戰爭當中學來的教訓。
因為技術限制,加上不熟悉環境,帝國軍隊在波伊戰爭期間,很少在夜間戰鬥當中佔到便宜。
此後,帝國軍方投入了大量資源提升夜戰能力。
雖然還沒有達到人手一部的水準,但是像主戰坦克、步兵戰車這類主戰平臺全都配備了微光夜視儀或者紅外成像儀,並且由此獲得非常強悍的夜戰能力,也才有了波沙灣戰爭中的精彩表現。
在整個波沙灣戰爭期間,帝國軍隊的主要作戰行動,特別是進攻行動,幾乎全都在夜間進行。
客觀的講,帝國軍隊的夜戰能力,已經遠遠的超過其他所有國家。
在大陸戰場上,也就是受夜戰能力的限制,西陸集團才在進攻行動中屢屢受挫。在很多時候,白天辛苦攻佔的陣地,到了夜間就會被對手奪走,不得不在第二天重新組織兵力奪回陣地。也正是如此,快速突擊戰變成了來回拉鋸戰,在很多原本能獲得突破的地方,西陸大軍遭遇了慘敗。
正是如此,在11日的凌晨,陸戰隊派出2個連的兵力,發起了戰術反擊。
嚴格說來,更像是一次大規模的武裝偵察行動。
參與反擊行動的就只有12輛坦克與14輛步兵戰車,官兵總共不到200人,而且主要針對代奧格爾南面的梵軍。
從白天的戰鬥來看,梵軍的主力就在代奧格爾南面。
按照部署,反擊行動的首要目的是掌握敵人的部署情況,為接下來的空中打擊提供戰術支援。
主要就是,梵軍部署得太過分散,空中偵察始終都沒有找到梵軍主力。
此外,也就是設法把梵軍主力部隊引出來。
如果可以,就直接殲滅,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