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樣子,哪裡還有之前那般威風凜凜調戲自己時的生機。
“我去找神醫!”她不等他回答,一股腦扎出門外,四處張望一番,選擇了一條不明晰卻能細辨的小路一路上山,看著腳前新鮮的腳印,這條路一定是神醫之前走過的!
身後竹屋傳來一道悠揚的玉哨聲,她神色緩了緩,如果有他的七影在身側,她也安心一些。
**
李驚瀾沒來上朝的第二天,李元啟的態度是,想他,想他。
而朝中大多數大臣們的態度則是,擔憂,擔憂。
這些日子朝廷裡並不安生。南部十三江旱情未治,南荻又以汙衊之辭先咬了東華一口。
十三江是十三條互相交錯流行的江河的總稱,這十三條江河有大有小,大致流勢都是由西南向東北,最終經由東華東部的河口城流入大海。
這十三江流域貫穿大半個東華,是東華農業灌溉最重要的水源,而這一個月來,十三江流水量越發減小,加之數天不見落雨,到如今,已成一片乾旱之勢。近日東華數十個城鎮紛紛向朝廷上報旱情。
六月到七月,正是東華農作物成長的關鍵期,而東華的農民們卻用水緊缺,十三江裡的河水也是日漸減少,眼見著作物發黃,百姓們坐不住了,怨聲載道,狀告官府。但官府勢力對抗天災太微小,他們拿十三江的旱情沒有辦法,只能上報朝廷。
李元啟對這種真正的國家大事一知半解,早在事情剛發生時,他就把治理十三江旱情以及抗災的全權事宜都交給了李驚瀾處理。李驚瀾介入此事不過四日時間,就查清此次導致十三江旱情的一大原因是南荻故意加大取水量。
南荻是十三江的上游之地,亦是十三江發源地。往年三月至四月南荻小旱而東華多雨,到了六月至八月,則是南荻多雨而東華小旱。按照這種雨水分佈來看,六月至八月,南荻根本不需要過多取水就可以遊刃國內灌溉,而往年的情況確實如此。
而今年的南荻卻反常地在南荻雨季過多取水,十三江上游流經東華的水量大大減少。本就經歷旱季的東華,在南荻過多取水的情況下無疑是雪上加霜。
南荻為何要大肆取水?這件事滿朝文武尚不得知,只能等李驚瀾的人脈後續的上報。
皇叔不在的時候,李元啟上朝連一點小差都不敢開。他生怕哪位臣子上奏一本,他自己沒聽清,還沒有皇叔來打圓場。
以穆右尹為首的右派在十三江旱情一出之時就極力諫勸撥款救災,這種辦法被李驚瀾一口否決。李驚瀾當時給出的意見是,茲事體大,事關天災人禍,光有撥款還不足以救災,朝廷撥出去的錢必須花在災情的關鍵點上,如今這個關鍵點還沒找到,就撥款先行,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不在關鍵點下力氣,花再多的錢在那些不痛不癢的地方也是不起作用的。
李驚瀾的猜測很快就有了結果,因為僅僅四天之後,探子就來報南荻大肆取水,取大於用的訊息。
朝廷上紛紛猜測,南荻這般動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如今李驚瀾甫一不在朝堂之上,這穆右尹又來催促小皇帝撥款下放了。
“陛下,”穆右尹出列一步,“昨夜微臣又接到青江城城守的加急來報,青江的水位已經過了最低線,比十年前那場大旱之下的水位更低!河裡的魚都幾近涸死,那作物也青不了多久!青江城的百姓擔心以後沒飯吃,自發成群結隊去那泥潭裡撈魚,這成何體統!官府的人攔也攔不住他們,只能派人把青江河封鎖起來。可是陛下,這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啊!朝廷的態度拖得越久,百姓們就越對朝廷失望!為今之計,就是救災!尋水!撫平人心!微臣懇請陛下撥款救災吧!”
兩朝為臣的老人精說著這番話時激動得抖起了身子,看向李元啟的時候,眼裡似乎寫滿了殷切懇求。
而群臣佇列中不知誰嘀咕了一句,“穆大人平日裡極力擁護烈王殿下的每一種態度,在此事上怎麼和烈王殿下的意思相悖?”
這一石激起千層浪,朝中大臣一時間都覺得穆大人總算有了自己的想法了,這是個可喜可賀的好兆頭。
穆笛也把眾大臣的言語聽了進去,主動解釋道:“十三江旱情事關重大,關係著東華農業命脈,老臣只是覺得,在這種大事上,每一個做臣子的,都要勇於發聲,發表自己的看法,集思廣益,儘可能把所有的因果和解決辦法都想到,才能做到減少朝廷財政上的損失。”
“是啊是啊……”
“對啊……”
一些大臣紛紛贊同,還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