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武指便搬來好一些京劇的戲班子、架子,並賦予“武術”的名義、來招待元人,好、好樂便是。這,就是現在很多人到戲臺上的“武術”花架子的來源。
真修習中華武術的人本身明白,這些只用於表演的花架子,與“武”本身的關係不大,甚至其“舞術“裡面有故意顛倒武的原旨所為。
因為戲曲、戲劇在民間中廣泛傳播,而真正的武術一直之屬於皇室貴胄秘而不傳之技,所以民間難得以窺真武(全貌);及至後來電影藝術對“中國武術“、“中國功夫“的廣泛傳揚,讓套路、表演類的“武術“在一般人當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現代人對中國武術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間,一直有修習中國傳統武術的群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操守,內斂恭肅,在民間廣泛傳揚。
董廣曾過父親的武術筆記,民國以後的武術家武術修煉大致可以分為七個層次。
最開始鍛鍊身體,根據身體素質的檢驗,來發現這個人的特長。擅長近戰、還是閃避、還是腿法,或者快手,或者重手硬拳。還是定步防禦,或者活步防禦。
當時中華武士會招募了大量武術名家進行教學,欲使國強民壯。也有人在其中學習只為健身養生。
在當時武林中,並沒有對外家拳的過於鄙視或者對內家拳的過於尊崇。大多數武學家摒棄門派之見,皆認為武學最後的道理是殊途同歸的。
在進行過第一個層次的鍛鍊身體,發現個人特長之後。根據在第一步的鍛鍊,分配學員到不同的老師身邊學習較為適合他們的拳術。老師開始會教他們一些與這個拳術有關的基本功。這個層次可以叫做擇師選拳。
在拳術之中的基礎動作練習熟練之後,老師會教習拳術套路。並根據標準,在拳術套路中,一招一式為其定架。,直到整套拳術學完,能流暢的練習,發勁做到標準。並且步伐穩健。這一個層次可以算是熟拳定架。
現在很多武館,走的就是民國時候中華武士會前三步的武術修煉道路,只不過基本功,拳術的基本動作。很多弄得太統一了。
畢竟不是所有拳術的基本功都相同。
中華武士會期間,因為日本浪人東渡,每個國術館中都有人偷學拳術。很多前輩為了防止功夫被日本人所學。所以把打法簡化。最多隻會挑十幾名弟子進行部分打法招式的教學。這也就是民國以後所謂的打法。
導致現在很多武術家已經不能明確的分清楚,練法和打法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反而認為練法以強身健體為主。
之後這些弟子學習的打法招式,老師教每個人的都有所差別,比如教大師兄五招,教二師兄的可能就是另外四招。並不重複。
這也是建國以後,武術流派日益增多,一家一派之中拳術風格卻迥然不同的原因之一。
弟子們苦練這些所謂的打法,做到無論何時何地都能熟練運用。這是當時修行的第四個層次。
後來中華武士會因為種種原因崩潰,大部分武師流浪或者師兄弟分離。一個武者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功夫有更多的提高,就必須同他人交流拳術。但是不同門派之間哪裡會輕易傳習打法。
所以最開始只能找同門之間進行拳術交流,一方面一個師祖或者一個師傅,有同門情誼。
在老師教自己的拳術打法熟練之後,每到一個地方尋找所練拳術相同的武者進行交流,交換拳術感悟。這是第五個層次
這樣做一方面能讓武者對自己所練拳術的格鬥或者練法,或者養生等方面瞭解更深,另一方面與師門兄弟切磋更方便留手,也更能明白到自己的不足,互相進步。
同門情誼,師兄弟之間多不會下死手。
陪著楊松禕一起遊歷,他現在已經把自己這一場護道人的遊歷當做了一次體驗拳術,學習各個前輩對武術之間不同感悟的過程了。
現在不同於民國時代,雖然有很多武校進行教學,出門幾乎就能遇到練習相同拳術的人,但是相同功夫之間的人卻不能隨意交手了。同門情誼幾乎已經成為了笑話。
大部分武者之間的交流已經從以前的動手變成了現在的動嘴,一個功夫高明的武者,到了別人地界可以號集一群人,給別人講拳。讓自己的助手在一旁配合自己。
但是千萬不要跟當地武者輕易動手,不然反而容易惹到麻煩。遭到當地武者不滿,更有甚者會被群起而攻之。
四點多的時候到了五峰山下,這邊山路好些,沒有那麼崎嶇,有修過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