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小說:失蹤的上清寺 作者:九米

,我就知道筆上應該有機關!”潘天棒在意的是,這場遊戲還能繼續下去。

“詩裡沒有機關句,全是觀音巖這一帶相關的東西。”老曾確定瞭解謎的方向。

“老曾,能不能解這首詩?”我問道。

老曾從沙發上站起來,把那首詩從潘天棒手裡拿過去:“今天下了雨,還是有些悶熱,你們去露臺上喝茶歇涼,我去書房查查資料。”

我們在露臺上擺好茶桌,我翻出老曾的龍井,小敏燒好一壺開水,潘天棒則找出一套漂亮的茶具,擺足了品茶的架勢。

第一開的茶水還有些燙嘴,老曾已經從書房來到露臺,神情似笑非笑,也不知道是否有成果。潘天棒給老曾展開一付涼椅,讓這老頭躺下來。

我忍不住問道:“曾老爺子,地點找到了?”

老曾端起茶來吹了吹茶麵,又輕輕的抿了一小口,才說道:“具體地點還不清楚,但我已經把這首詩搞明白了,你們聽我講講,大家再想辦法。對了,小敏怕不怕聽鬼故事?今天這首詩裡涉及到了兩個地方,地名聽上去陰森森的,離這裡都不太遠!”

失蹤的上清寺(五十六)

露臺上,我們身後有一個苗圃種著些低矮的花草灌木,夜風吹來,枝葉沙沙作響,雖然明知沒有人,小敏還是忍不住轉身看了一眼,回過身來才對老曾說:“曾伯不要嚇我喲,”一隻手下意識地把潘天棒的手抓得緊緊的,“而且我也不怕。”潘天棒臉上笑開了花。

老曾指著曬臺下,觀音巖方向右手那一片高樓林立的背後:“那裡的坡上以前有一個塔,叫做白骨塔。下面科協那條去一號橋的路上,以前有一個寺廟,叫寄骨寺。‘寄骨’就是指寄放屍骨。”

果然是兩個有點陰氣森森的名字。

小敏問道:“可是,寄骨寺?詩裡並沒有提到過啊?”

老曾指著那張抄錄的紙:“小羅,你念一下詩的第一句。”

“給(gěi)孤荒郊安樂處”,我念出來後,突然感覺非常拗口,好像有些不對,可又說不出來哪裡不對。

“你念錯了,念成給(jì)孤才對。給孤指的是給孤寺,寺名來自於佛教典故,相傳佛教創始時,有個‘給孤長者’捐出自己的花園,作菩薩道場,所以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叫‘給孤寺’的廟子。

明清戰亂後,城外這一片屍骨遍野,僅華一坡就有三個萬人墳。嘉慶19年,重慶來了個總兵叫羅思舉,見狀於心不忍,就把給孤寺改為義莊(停屍體的地方),更名為‘寄骨寺’,並且組織人拾撿滿山的荒骨歸葬。由於有這段歷史,後來重慶的紅十字會醫院是先成立在這裡的。

寄骨寺集中埋屍骨的洞也在山坡上,稱為安樂洞,現在安樂洞的洞子恐怕已經找不到了,那一帶有一個地名留下來,叫下安樂洞巷,現在是業成花園一帶。“

老曾這樣一講,我才明白,原來詩的第一、二句,是指作者站在寄骨寺上面的安樂洞前,遠眺江北城的方向。

潘天棒問道:“嘿嘿,後面的我懂,巖上觀音,就是指觀音巖,塔下白骨,就是指白骨塔。”

老曾把茶壺倒滿水,對潘天棒說:“觀音巖的得名,自然是因為巖上有觀音,不過你曉不曉得,其實重慶有兩個觀音巖?”

“兩個觀音巖?”我還是頭回聽說,潘天棒也搖頭不知。

“是的,一個在通遠門城內,一個在通遠門城外。城內的觀音巖在較場口坎下,十八梯邊上;城外的觀音巖就是現在中山醫院裡面的巖上。”

“我經常去十八梯,怎麼沒有見到過?”潘天棒不服氣地問“重慶文史老專家彭伯通專門考證過,1940年重慶被日本飛機大轟炸,十八梯觀音廟全部被毀掉了。由於當時廟附近的居民房屋也都被炸燬,國民政府就在原來的廟地修建了房屋,安置百多戶居民,觀音廟因此大大縮小,只剩一樓一底。據彭老先生說,佔地僅10多平方米。解放後,最後這一樓一底的房屋又分給居民,居民就和菩薩同住。到了文革時破”四舊“,紅衛兵拆屋毀像,就只能看到沒有頭的觀音菩薩了。最近這些年修地鐵,這房子通向十八梯的路也斷了,居民另外開了一條路從黃土坡繞道較場口,所以你在十八梯再也找不到觀音巖了。”

小敏站起身來,向陽臺下觀音巖方向張望,好奇地問道:“那現在的觀音巖這裡,還有沒有觀音呢?”

“那個觀音像破壞得更早,1927年就拆除了,原址在中山醫院與中國銀行之間。彭老先生1984年專門去看過,那時還有個圓形小短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