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新人性的證明 作者:千頃寒

《日本當代短篇小說選》,這是一本日本小說的中文譯本,由中國的出版社出版。隨書還附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

自我們回國後,楊君裡的死因弄清了嗎?我也感到很奇怪,因為這件事太突然了,我們來到日本後,楊君裡的精神始終很好,一點也看不出她想要死。回國後,我在整理自己行李時發現,無意中夾帶了楊君裡的書。這本書是楊君裡訪日期間帶著的,聽說這本書不錯,我便借來看,忘了還給她。楊君裡在中國沒有親屬,無法歸還。我想這本書會不會對破案有用,於是就寄給你。如果有事需要我們協助,敬請函告。

這是一封用日文寫的信,雖然文筆不通暢,但可以看懂意思。

棟居重新觀察這本書——很粗糙,裝幀、紙張、印刷都不及日本的好,所用的紙張如同日本戰後不久發行的黃色雜誌所使用的仙花紙①,但書中收集的短篇小說卻都出自日本文壇的名家巨擘。楊君裡為什麼要帶這本書呢?棟居感到迷茫。她曾有過日本丈夫,本人的工作又是日語翻譯,她讀日本小說並不希奇。而且是中譯本,在中國可以隨意購買。

注:一種以楮為原料製成的日本和紙,紙質粗,常用於包裝。——譯者注

這本書32開,近七百頁,較厚,中國可能沒有文庫本及紙皮書一類的袖珍版本吧。書中收錄了二十八篇作品,排列著二十八位作家的姓名。每篇小說的開頭還印有作者照片和本人簡歷。

棟居用手指漫不經心地翻著書。驀然,他的手指停下了,一個念頭閃過腦際:會不會在這些作家中有楊君裡所認識的人呢?楊君裡肯定要經過某種途徑才能打聽到三十六年前的丈夫的情況,是不是這本書提供了這種途徑呢?喻鑫培曾說楊君裡在訪日前就已知道丈夫和子女的住址,難道楊君裡從這本書中獲得了闊別三十六年的丈夫的訊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本書中的某作者會不會就是她的丈夫呢?即使不是丈夫本人,也一定是可以打聽到丈夫訊息的人。

這個設想引起了棟居的興趣,他逐個看起作者姓名來。

如果真有楊君裡的丈夫,那麼,可能性最大的是六十歲上下的作家。書上有作家照片,一眼便可認出。看來找丈夫要比找孩子更容易。因此棟居對於曾在中國呆過的作家特別注意。

遺憾的是,這些作家簡介都是用中文寫的,棟居不懂。而且也可能簡介中有漏記或作家本人隱瞞在中國的那段經歷,看來除了女作家外,對所有作者都必須注意。

棟居向課長彙報了自己的想法。

“哦,有那種可能嗎?”課長起初表示懷疑。

“我是這樣設想的。首先查一下作者中是否有人的家及工作場所在都立大學附近,是否有人常去那一帶的商店或在那裡逗留。如果有,再加上他曾在中國呆過,那就有眉目了。”

課長雖然沒有積極支援這個設想,但表示有興趣。於是,棟居馬上到圖書館翻閱文藝年鑑和文學辭典,調查了二十八位作家的經歷。

馬杉範之、58歲,住目黑區棉之木坂二區的二十多號,但是沒有去過中國。

常法寺三郎、61歲,住目黑區自由之丘公寓某號,戰爭時期曾在中國的滿洲鐵路任職。

波肇(原名古館豐明)、5。4歲,家住川崎市多摩區細山,但他把工作地點安排在目黑區八雲二段的高階公寓裡。戰對,他作為一名“少年見習技術員”,曾去過滿洲。

仙波信仰(原名信夫)、67歲,住目黑區中坂一某號,戰爭時期是《朝日新聞》報的隨軍記者,曾跟著部隊到過中國的湖北、當陽、宜昌等地。

在以上四人中,仙波信仰在中國的時間最長,從一九四O年四月隨三十九師團參加唐河平原圍殲戰、宜昌戰役,強渡漢水、當陽,到一九四四年四月眼隨由第十一軍朝日集團十幾個兵團組成的三十多萬大軍佔據湖南,前後共四年。而且他住的地方離楊君裡叫車的地點又最近,步行只要一、二分鐘。

仙波在中國的那段經歷,為他獲得今天的地位和職業奠定了基礎,使他成名的處女作就是以那段經歷為內容的。但是戰爭尚未結束他就從湖南迴到日本,這同楊君裡因停戰而與丈夫分離的情況不符。

其次,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常法寺三郎,但是他在滿洲鐵路部門的職務是什麼,任職期的長短都無從知道。

波肇,真名叫古館豐明,如果把他當作楊君裡的丈夫的話,年齡還小了些。現在五十四歲,停戰時是十八歲,十八歲就娶有妻室未免太早,但也不能說當時就不能同二十二歲的楊君裡結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