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不驚,圓滑得像一塊鵝卵石。日本一代梟雄德川家康曾言:人這一生,如負重行遠,凡事不可操之過急。養育自閉症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直到出現語言
我逐漸認識到:真正的語言是在與人交往中產生的,並不是在課桌上學習就會出現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而且在愉快的心情下記住,才能掌握用來交流的語言。我也發現:無論請多優秀的語言專家,在脫離生活的特定的場所裡,靠每週一次的指導來漢字的發語言是不可能的。
(專家只能在某種場合下給予有限的指導,而我必須每天從早到晚地應對徹之的全部生活。他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所裡解決得了的。)
我想從語言專家那裡瞭解普通小孩掌握語言的過程及相關語言發育方面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徹之的語言發育程序,一步一步地讓他學會使用語言。
當時,弟弟政嗣剛過一歲,已經會用“媽媽”這個詞來頻繁地呼喚我了,向我表示希望對他多關心一些,和他玩玩。只要我一走向徹之,政嗣馬上喊“媽媽”來叫住我,就像防備媽媽會被哥哥搶走似的。在政嗣還不會說“媽媽”這個單詞的時候,要告訴我他關心的東西時,會一邊“啊、啊”地叫著,一邊用手指指出來。
政嗣會告訴我牽牛花開了。我為了讓徹之也對牽牛花產生興趣,一個勁地對他說“牽牛花開啦”,而徹之總是一臉茫然。我每次都大失所望,而政嗣卻不停地指著牽牛花,對我向徹之說的話倒有了反應。也許是知道了這是在我的精心照料下盛開的媽媽喜歡的花,政嗣很開心地盯著花看。(花若有情,也定會因得到欣賞而開懷吧。)
政嗣總是急於把自己看到的東西、自己的感受傳達給我,一直爭取與我保持交流。傷心的時候也好,開心的時候也好,想讓我瞭解他的心情,一直有求於我。
這樣,在照顧政嗣的同時,我逐漸瞭解到:其實,在語言出現之前,人就已經有要和他人交流、想表達自己心情的慾望了。
從而,我兩次深切地感到:徹之還是與眾不同的……
*停止語言訓練,改為親子游戲
我瞭解到,語言不是突然蹦出來的,在語言出現之前要經歷如下步驟。
以牽牛花為例。先聽到大人說“牽牛花開啦”這句話(聽人耳中);然後理解“牽牛花”、“開啦”的語句內容(理解語言);接著,看到牽牛花,發現花開了,用手指指向它,用手觸控它,最後說出“牽牛花(真的)開了呢”(表達語言)。
如此這般,在語言出現之前,需要培養想表達(想說話)的心情,將腦中各種各樣的感覺整好,與此對應,還得把嘴巴和手等身體部位都調動起來。
政嗣會一邊模仿家長和朋友,一邊用語言留下印象,自己不斷地挑戰新事物。隨著語言的增加,穿衣服、刷牙、吃飯、上廁所等生活習慣,用語言理解新事物,一個一個地去解決。如果不明白做法,會提問(用我不明白的方式來向對方傳達),讓對方教一下,又獲得了新的資訊,一步一步地往下學。
(透過養育政嗣,我才明白了:成的來孩子們是這麼成長起來的。)
徹之既沒有與人交流的慾望,也不會說出“我不明白”。想要吃糕點時也是同樣,他不會說:“糕點在哪裡?給我糕點吧!”而是自己找到架子上放著的糕點罐,自己搬來椅子去拿糕點。
(政嗣和徹之在成長方式上明顯不同。)
我終於察覺,徹之在說出話之前還需要掌握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我原先一直以為:只要出現語言,就會成為普通的小孩。現在真切地感到並不是那麼回事。
重要的是培養想要告訴(想要說話)的意欲。只要徹之有一點點表示出這種意欲,我一定會馬上爽快地回應他。當徹之拿著我的手,指向畫冊中的文字,想讓我讀畫冊的這個舉動,正是想和我交流的表示。機不可失,我要珍惜這樣的機會!
另外,政嗣從還不會說話的時候開始,就熱衷於和我們一起玩捉迷藏、追趕遊戲、撓癢癢,經常玩得不亦樂乎。
(我才體會到孩子給我回應的快樂。)
我想用同樣的玩法實踐於缺乏回應的徹之,一切從頭開始,有意識地、積極地與之交往,努力引出他快樂的情感。這樣,我們在共享歡樂的遊戲時光的同時,也可以把他單向的自言自語演變為雙向的相互交流。
因此,我決定停止語言特訓,每天反覆地身體力行於各種遊戲之中。比如,我和丈夫拎起毛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