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擔保的三大鉅商中,就只剩糧行行首之子鮑川了。
糧行行首鮑廷庵於正月間剛剛亡故。關於鮑廷庵的死,當時還鬧騰了一陣。鮑廷庵有兩個兒子,長子鮑山,幼子鮑川。正月間,由於京城鬧糧荒,鮑廷庵派幼子鮑川去河東一路尋糧。鮑廷庵受了春寒,痰症舊疾發作,長子鮑山在病榻前服侍。有天,眾糧商聚在一起,緊急商議糧荒的事情,將鮑山也請了去。等鮑山商議完回去時,鮑廷庵已經病故。死狀極其猙獰,眼珠凸出,臉色黑紫,七竅滲出黑血,一看便知中毒致死。
鮑山急忙報了官,糧行行首在京城地位顯赫,開封府立即緊急查問。問遍了上下內外人等,卻找不出兇手。最終無意中發現一個疑竇——
糧行那天緊急商議,赴會的二十幾位大糧商前一晚都收到邀約口信,甲是從乙那裡聽來,乙是從丙,丙是從丁,丁又是從甲……繞了一個圈兒。見面時,大家都只顧著商議糧荒的事,誰都沒有提到這事。後來開封府查問時,幾個糧商才說起這事,彼此一對,二十幾個糧商全都說,自己並沒派人傳口信。再一問,傳口信的都是個十八九歲的小廝,以前並未見過。
什麼人會做這種事?這件怪事啟發了開封府,不由得疑心起鮑廷庵的長子鮑山。所有糧商中,那次商議結束後,只有他家中發生大事,而且是毒殺案。服了毒的人,劑量不同,毒發時間長短也不同。鮑山早晨服侍父親吃過藥後,急忙趕去赴會,她母親和兩個小妾守在病榻前。鮑廷庵是接近午時毒發,這期間只喝了兩口水,屋中也始終至少同時有兩人,那隻喝剩的水杯一直放在小桌上,放下後再沒有動過,裡面並沒有毒。
毒藥自然是投在早晨的藥湯中。劑量只要掌握得好,便可以讓毒藥在一兩個時辰後才發作。
另外,開封府在盤查過程中得知,鮑廷庵兩個兒子中,長子鮑山資質平平,性子卻有些執拗;幼子鮑川則很有才幹,性情也活泛靈通。因此,鮑廷庵一直更疼幼子鮑川,曾數次流露將來家業恐怕得由幼子主持才成。
開封府斷定,鮑山怕家業被弟弟奪去,趁弟弟遠出,毒殺父親。並買通一個傳信小廝,給自己及糧行各大商人傳出召集口信,讓自己出門赴會,以避開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