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朱■先後病死, 當年那班富有文韜武略的開國元勳,幾乎被他的父親以各種罪名殺光了。現在聲威赫赫的父皇已命歸黃泉,新繼位的侄兒只有十六歲,圍繞在他身邊的只是幾個貌似胸有城府,多謀善斷,實則只是拘法古人的迂腐儒生。所有這一切無疑給朱棣造就了一個奪取皇位的絕好時機。在經過漫長而焦慮的等待之後,潛藏在心底的夢終於不可遏止地激盪起來,催促他不惜生命去完成偉大而驚險的事業。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皇孫朱允炆已經稱帝,建元建文, 而作為皇帝叔叔的朱棣纂奪侄兒的王位,於情理不通,於禮法不容。於是在朱元璋崩駕一年零兩個月後,燕王朱棣便以朝中齊泰、黃子澄等奸臣在皇帝面前撥弄是非為藉口,毅然打起“清君側”的大旗,宣佈起兵,以靖“國難”。
大風起兮,猛士如雲。朱棣手執丈八蛇矛親率大軍離開北平, 一路車騎交錯、戈矛並舉、刀劍迸擊、戰馬鳴嘶。燕軍過固安,渡巨馬河,趟白水溝,橫跨長江天塹……經過4年的征戰廝殺,終於攻克了南京城。
燕軍入城後,朱棣立即派出人馬,前往皇宮捉拿建文帝朱允炆。這時,皇宮突然起火,烈焰沖天, 混亂中卻找不到建文帝的蹤跡。朱棣聞訊,急忙下令緊閉宮門、城門,派人四處搜尋。一連數日,一無所獲。把一些沒死的太監和宮女找來詢問,一位大膽的太監指著一具燒焦的屍體說這便是皇帝,其餘內侍也隨聲附合。於是朱棣命人把這具屍體當作皇帝盛殮起來。至於那是真皇帝、假皇帝抑或是一名太監宮女,卻無從證實。因為有的太監說,皇帝死於大火。一個當年服侍朱元璋後又服侍朱建文的太監,在經受了一頓拷打和恐嚇後,又說出了皇帝朱建文已經逃走的故事,並把逃走經過說得極為具體詳細——
當金川門失守的訊息傳至皇宮後,建文帝長吁短嘆,徘徊前庭,打算自盡。這時一個老太監猛然想起了太祖朱元璋的遺囑,便急忙拿出一個鐵皮箱遞給皇帝,說是太祖臨終前交給他收藏的,太祖特意叮囑:“遇大難,啟之。”建文帝開啟鐵箱一看,裡面有三張度牒,分別寫著“應文”、“應賢”、“應能”三個名字。有三副袈裟,僧靴僧帽,一把剃刀,十錠銀子。另外還有太祖朱元璋親筆朱書一封:“應文從鬼門出逃,餘人從御溝出走。”
剛巧建文帝身邊的兩個太監一個叫楊應能,一個叫葉希賢,兩人讀罷朱書,像是心有所悟,解開了“天機”,便自願與朱允炆一起落髮為僧,按朱書所示,分頭逃離京城。
關於建文帝的生死,眾說紛紜,難辨真偽。有人說他出逃後先到神樂觀暫避戰亂,之後三人相伴浪跡江湖,行蹤遍及雲南、四川、貴州、陝西、江蘇等地,並在國外度過了後半生……各種傳說已無確切文字史料記載,至今仍是明史上的一大懸案。不過,朱棣稱帝后,確實派出許多心腹查訪過朱允炆的蹤跡。 大臣胡■到處巡遊就領有這一旨意,後來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就曾肩負這項重大使命,其主要目的就是打探建文帝是否已逃往海外並建立新的政權。
明成祖朱棣經過四年的血戰,終於用無數屍骨鋪成了一條通往皇宮的大道,當年那個輝煌的夢實現了。他在群臣的一片勸進聲中在南京稱帝后,改年號為永樂。由於他鎮守北平多年,深知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便決定遷都北平,並於永樂四年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開始營建北京宮殿。今天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在此期間及以後陸續建造而成併為後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永樂五年,皇后徐氏死去,因為正在修建北京,所以朱棣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沒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禮部尚書趙羾及江西術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吉壤”。他們遍訪北京四郊,足足跑了兩年時間,才找到幾處可供挑選的地方。最先是口外的屠家營,但因皇帝姓朱,“朱”和“豬”同音,皇帝認為豬家要進了屠家定要被宰殺吞刮,未能同意。另一處選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羊和豬本可相安無事地各自生活,但山後有個村子叫“狼兒峪”,豬的旁邊有狼出沒危險可怕,也未被採用。再一處是京西的“燕家臺”,可那位永樂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駕”是諧音,不吉利,又遭否定。京西的潭柘寺景色雖好,但山間深處地方狹窄,沒有子孫發展之餘地,亦未能當選。直到永樂七年,才在昌平縣黃土山下選中陵地,並由朱棣親自察看後決定下來。
這裡確是一塊最為理想的風水寶地,燕山餘脈自西北高原逶迤而來,曲折環繞,成為一道天然的屏障。中間一片平原,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