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3 / 4)

下的懲罰。

儘管卡斯蒂利亞(Castile)的統治者(逐漸奪取了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的控制權)有意放眼新世界,但最終還是讓葡萄牙抓住了先機。自13世紀起,葡萄牙一直在積極建立與北歐、南歐和非洲市場之間的聯絡。早在迪尼什國王(King Dinis)統治時代(1279—1325),滿載著來自穆斯林北非等地區大批物資的大噸位運輸船,已頻繁駛往佛蘭德、英格蘭、諾曼底、不列顛和拉羅歇爾(La Rochelle),以及地中海地區的塞維利亞(Seville)等城市。

如今,葡萄牙的野心與日俱增,它的實力也不斷增強。首先,熱那亞已經被擠出了黃金貿易圈;接著,在1415年,北非海岸的穆斯林城市休達(Ceuta)也被征服,目的只是為了展現積極進取的姿態,因為這個城市沒有太大的戰略和經濟價值。但事實上,征服行動適得其反,因為奪取該城的代價太高,不僅攪亂了建立已久的商業紐帶,而且愚蠢的統治政策還引起了當地人的敵意,比如將該城的一座大清真寺改成了基督教堂。

此次交戰只是當時伊比利亞向穆斯林展現敵對態度的行動之一。當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在1454年寫信給教皇,請求得到大西洋獨家探索權的時候,他說他的動因是想去接觸那些“印度人,據說他們信仰基督,所以我們可以……規勸他們幫助基督徒一起對抗撒拉遜人”。

這並不是真實的意圖,因為將葡萄牙擴張合法化的請求不僅意味著阻撓歐洲其他對手,更會被伊斯蘭世界看成一種挑釁。事實上,葡萄牙的野心並不是插手穆斯林貿易、攪擾傳統市場,而是在於開發新的貿易路線。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大西洋東部的各個群島,正是它們為葡萄牙人提供了探險基地和停泊港口,提供了淡水以及支撐船隻繼續安全遠航的基地。

自15世紀中期開始,葡萄牙就有計劃地開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以便延伸自己的觸角並逐漸控制重要航道。阿爾金(Arguim,位於今毛利塔尼亞西岸)和聖喬治?達米納(S?o Jorge da Mina,位於今迦納大西洋海岸)都被建成了軍事要塞和倉儲城市。這些地方的建立主要是為了便於進口管理,15世紀中葉的葡萄牙人堅信,從事非洲貿易是皇家的專利。葡萄牙還在一開始就制定出一個行政框架,正式規定了如何管理將來探索到的每一塊土地。新的發現(如15世紀50年代發現的維德角群島)正好為葡萄牙提供了試驗的機會。

在此過程中,卡斯蒂利亞人並非毫無作為。他們試圖削弱葡萄牙人沿著海岸不斷向南擴張的勢力,直接用武力攻擊懸掛對手旗幟的船隻。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條約》(Treaty of Alcá?ovas)使緊張局勢有所緩和,一方面是給卡斯蒂利亞人控制加那利群島的權力,另一方面則承認了葡萄牙在西非及其他群島的特權。

然而,揭開非洲面紗、引發西歐轉型的並非針對領土資源的高層政治、教皇特許或王室競爭。真正的突破出現於富有企業精神的船長意識到,除了買賣食油、皮革和黃金之外,還有更為簡單輕鬆的賺錢機會。正像歐洲歷史在過去多次證明的那樣,收益最大的莫過於販賣人口。

非洲奴隸貿易在15世紀進入爆發期,並從一開始就展現出這是一樁非常賺錢的買賣。葡萄牙的農場和種植園需要大批的人力。可以這麼說,透過葡萄牙王子資助的首次非洲遠航帶回的奴隸數目,足以幫助亞歷山大大帝打造一個全新的帝國。沒過多久,富人的家裡就“住滿了男奴和女奴”,而奴隸主則把資金投向了別處從而變得更加富有。

很少有人對抓捕西非奴隸表示出道義上的不滿,有的只是同情之聲。一位葡萄牙編年史家記載過一次西非海岸捕捉非洲人的行動,描繪了1444年拉各斯港(Lagos)的呻吟、哀號和淚水。當俘虜們意識到必須“父子分離,夫妻訣別,兄弟永隔”的時候,他們的悲傷無以復加。“再怎麼鐵石心腸的人,都無法忍受這樣撕心裂肺的場景!”一位旁觀者這樣寫道。

然而這樣的同情還是比較少見的,因為買者和賣者都不太在意他們交易的是什麼。王室也不在意,在他們看來,奴隸不僅是額外的勞力,而且還是另一種收入渠道:“昆託”(quinto),一種佔非洲貿易收益五分之一的稅。所以,帶來的奴隸越多,賣掉越多,收益也就越高。連那位曾被自己的所見所聞深深打動的編年史家在兩年後再次見到類似的場景時,都已經麻木了。他親自參與了一場抓捕奴隸的行動,一個女人和她兩歲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