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購買力隨之大幅提升。貸款利率也開始下滑,跌幅從4%到12%不等。伴隨著大筆廉價資本的湧現,一個司空見慣的繁榮場景出現了:地價飆升。國民的可支配收入顯著增長,使得奧古斯都可以將獲取元老院成員資格的繳納金門檻提高40%。奧古斯都沾沾自喜,說他當初建立的羅馬是一座磚砌的城市,如今卻是一座大理石的都城。
這種財富的劇增源於羅馬對埃及稅收的無情課取。稅務檢查官遍佈埃及各地,推行了一種新的稅收制度:凡16歲至60歲的男子都要繳稅,只有在少數特殊情況下才能免除——比如說宗教祭司可以不納稅,但他們必須在神殿透過嚴格註冊才行。這就是某位學者所說的“古代種族隔離”(ancient apartheid)制度,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讓財富聚集到羅馬。
隨著羅馬的經濟和軍事觸角的不斷擴張延伸,這種稅收方法也被運用到其他地區。兼併埃及後不久,羅馬派稅務官員到猶太省(Judaea)進行人口普查,再次確保稅收的精準。假設在埃及實施的模式被運用到該地區,即記錄所有人的出生和死亡、記錄所有男性成人的姓名,那麼耶穌基督誕生到這個世界也應當有一位官員做記錄。可見,當時的官員並不在乎嬰兒是誰、嬰兒的父母是誰,而是在乎嬰兒的出生代表著人力資源的增加,代表著帝國又多了一個未來的納稅人。
東方世界讓羅馬人眼界大開。亞洲當時已然以慵懶奢侈的精彩生活而著稱。西賽羅(Cicero)這樣寫道,那裡的富庶程度難以描述,田野的收穫可謂奇蹟,商品的數量令人難以置信,成群的牲畜讓人目瞪口呆,產品出口量十分巨大。在羅馬人看來,那裡的人們可以不用勞作,盡情享樂。詩人塞勒斯特(Sallust)說,羅馬士兵到了東方才能長大成人,這毫不奇怪,因為正是在那裡,士兵們才學會了做愛,學會了醉酒,學會了欣賞雕塑、繪畫和藝術。這並不見得是什麼好事——至少從塞勒斯特的觀點來看,或許亞洲的確“充滿誘惑,引人神往”,但“貪圖享樂將迅速瓦解士兵們的戰鬥意志”。如此看來,東方的價值觀與羅馬崇尚的嚴格軍事化的理念正好相反。
奧古斯都本人盡力去了解東方的新疆域。探險部隊被派往阿克蘇姆(Axum)王國(位於今衣索比亞)和薩巴(Sabbaean)王國(位於今葉門);儘管羅馬仍忙於鞏固其在埃及的統治,但對亞喀巴灣(Aqaba)的探索也在同時進行。到了公元前1年,奧古斯都又下令對波斯灣兩岸進行詳細考察,就該地區的貿易活動寫出報告,並記錄海上航線如何與紅海相通。他還監督著經波斯深入到中亞內陸通道的實地考察。一份被稱作《帕提亞驛程志》(Stathmoi Parthikoi)的文獻完成於這一時期,它記載了東方重要城鎮之間的距離,並仔細標註了從幼發拉底河到亞歷山德魯波利斯(Alexandropolis,今阿富汗的坎大哈市)之間的所有重要據點。
貿易商們開拓的路線正飛速延伸。據歷史學家斯特拉波(Strabo)記載,在羅馬兼併埃及後的幾年中,每年都有120艘商船從紅海的米奧斯賀而莫斯港(Myos Hormos)駛向印度。羅馬和印度的商業交往頻繁,次大陸的大量考古資料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人們在諸多大型遺址——如帕塔南(Pattanam)、科爾哈帕(Kolhapur)、哥印拜陀(Coimbatore)——發現了羅馬的土罐、檯燈、鏡子和眾神的塑像。在印度西海岸和拉克代夫(Laccadive)還發現了大量的錢幣,年代可追溯到奧古斯都及其繼任者的統治時期。一些學者認為,當地統治者曾將羅馬的金幣和銀幣作為通用貨幣,或將這些金屬熔化後鑄成自己的錢幣。
這一時期的泰米爾(Tamil)文學記述了人們如何高興地歡迎羅馬商人的到來。一首詩中提到羅馬人乘著“漂亮的大船”,帶來了“涼爽香甜的葡萄酒”;另一首詩則是敘事性的:“美麗的巨輪……來了,帶著黃金,劈開帕麗雅河(Periyar)上的白色泡沫,然後又滿載著胡椒返航。在這裡,海浪奏響的音樂永無休止,國王為客人準備了罕見的山貨和海鮮。”還有一首抒情作品,描述歐洲商人在印度定居的情景:“陽光照耀著大面積的梯田,照耀著港灣附近的貨倉,照耀著視窗如鹿眼一般的塔樓。在不同的地方……路人的目光都被西方人的住宅所吸引。西方的繁榮永遠不會消逝。”《帕提亞驛程志》記載了羅馬人希望從印度西部獲得什麼樣的商品,並標記出哪裡可以找到錫、銅、鉛、黃玉等礦產,以及哪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