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福(Arthur Balfour)擔心,迅速擊敗德國會讓俄羅斯變得更加危險,促使後者野心膨脹,從而危及到印度。此外貝爾福還聽說,一個關係過硬的遊說團體正在聖彼得堡試圖勸說俄國人與德國人妥協——在貝爾福看來,遊說成功等同於英國戰敗。
英國人的擔心意味著他們必須確保俄羅斯對聯盟的忠誠。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爾海峽就是兩個相當合適的誘餌,不僅可以維繫協約國的團結,還能夠將沙俄政府的注意力轉移到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上來。儘管俄國很強大,但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它缺少黑海之外的不凍港。俄羅斯想要進入地中海,必須先後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這兩個位於馬爾馬拉海(the Sea of Marmara)兩端的狹長水道將歐洲與亞洲分開,是連線俄羅斯南部糧食產地與其出口市場的生命線。1912年至1913年巴爾幹戰爭期間,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閉使得大量小麥爛在倉庫裡,給俄國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並且引發了是否要對控制著這兩個海峽的奧斯曼帝國宣戰的討論。
因此,當英國在1914年底提出關於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爾海峽未來歸屬的問題時,俄羅斯人十分高興。英國大使對沙皇的官員們說,這是“整個戰爭中最豐厚的戰利品”。一旦戰爭結束,君士坦丁堡將轉交給俄羅斯,但是要保留一個“非俄羅斯領土的、供貨物往來的”自由港,並承諾“貨船能夠在這兩個海峽間進行自由的商業通航”。
儘管西部前線還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參戰雙方都在承受著巨大的損失,而且流血和廝殺預計還會持續幾年,但是協約國已經開始坐下來討論怎樣瓜分敵人的土地和利益,以及停戰後如何指控德國及其同夥的帝國主義行徑了。這真是莫大的諷刺,戰爭爆發後僅僅幾個月,協約國居然就在設想如何飽餐敵人戰敗後留下的屍體了。
用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爾海峽誘惑俄國還不是最誇張的事。1915年初,一個以英國莫里斯?德邦森爵士(Sir Maurice de Bunsen)為主席的委員會被組建起來,負責對勝利之後如何處理奧斯曼帝國提出建議。其中一部分涉及到對奧斯曼的瓜分方案,並且要讓目前的盟友(過去的敵人和未來潛在的對手)感到滿意。愛德華?格雷爵士認為,決不能讓英國被人懷疑對敘利亞有任何企圖:“如果我們對敘利亞和黎巴嫩提出任何要求的話,這將意味著和法國關係的破裂。”因為法國企業曾於18世紀和19世紀在這個地區進行了大量的投資。
於是,為了展現與俄羅斯的團結,並避免在敘利亞與法國人產生衝突,英國決定像最初計劃的那樣,從不列顛、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組建一支部隊,不在亞歷山大勒塔(Alexandretta,位於今土耳其東南部),而是在達達尼爾海峽咽喉處、守衛著君士坦丁堡的加利波利(Gallipoli)半島登陸。這是一個奇怪的登陸點,非常不適合發起大規模攻勢,而且對許多登陸士兵而言也是一個死亡陷阱,他們不得強攻一個位於高處的、極其牢固的土耳其陣地。這一損失慘重的軍事行動的初衷,是為了控制連線歐洲、近東和亞洲的交流及貿易網路。
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未來已經安排好,現在需要解決的是中東問題。在1915年下半年及1916年初舉行的一系列會議中,自大且聽命於陸軍大臣基奇納勳爵(Lord Kitchener)的議員馬克?賽克斯爵士(Sir Mark Sykes)與傲慢的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喬治?皮科(Fran?ois Georges…Picot)瓜分了這一地區。兩個人劃定了一條分界線,從阿卡(位於今天以色列的北端)向東北方一直延伸到波斯的邊境:法國可以在敘利亞和黎巴嫩自由行事;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和蘇伊士運河則由英國支配。
這種瓜分戰利品的做法是危險的,尤其是在有關該地區命運的、相互矛盾的訊息傳開之後。侯賽因仍然收到承諾,在阿拉伯獨立和哈里發國重建之後由他出任領導人;英國首相一直公開宣稱,“人們應該承認阿拉伯、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各自不同的民族情況”,這似乎是對主權和獨立的承諾;還有美國,英法兩國不斷向其保證,他們“不是為了自私的利益而戰,而是把捍衛民族、人權和人性的獨立放在第一位”。按照倫敦《泰晤士報》的話說就是,英國和法國滿懷熱情地宣稱,他們心中有著崇高的目標,要為了解放土耳其血腥暴政下的人民而奮鬥。威爾遜(Wilson)總統的外交顧問愛德華?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