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一份評估核擴散的報告認為,儘管伊朗的核開發還處於早期階段,但伊朗國王有可能在80年代中期實現這一目標——“如果他還活著的話”。
其他國家同樣在發展民用核設施的同時提升其武器能力。70年代,伊拉克在薩達姆?侯賽因的指示下,投入巨資研製核彈頭。薩達姆野心勃勃,為海達爾?哈姆扎(Khidir Hamza)博士設立了一個“每年六枚核彈頭的生產目標”,後者在80年代中期被任命為該專案的負責人。這一生產速度將使伊拉克的核彈頭數量在20年內超過中國。大批的伊拉克科學家和工程師被送到國外接受訓練,其中法國和義大利是首選。與此同時,伊拉克國內也萬事俱備,準備透過民用核計劃獲得建造核武器所需的科技、技能和基礎設施。
伊拉克人前進的步伐毫不動搖。他們從蘇聯得到一座2兆瓦的研究用反應堆,並在1967年達到臨界狀態。之後伊拉克將注意力轉向石墨氣冷反應堆,以及能夠生產鈽的回收裝置。在遭到法國的斷然拒絕後,伊拉克又向加拿大發出試探,希望購買類似於幫助印度在1974年成功進行核試驗的反應堆。這一試探促使法國人重啟了與伊拉克的談判,並最終同意建造奧西里斯(Osiris)研究用反應堆以及一座更小的反應堆。這兩座反應堆都將使用武器級的鈾作為燃料。更多軍民兩用的裝置購自義大利,其中包括熱室以及鈽分離和處理設施,它們能夠從經輻射照射的鈾中提取鈽。利用這些裝置,伊拉克每年可以生產8千克的鈽。
很少有人懷疑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