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2 / 4)

並實施另一輪的貿易禁運。著名哲學家、大律師雨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說,這隻能使荷蘭人更加堅定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與其在威脅和壓力面前後退,還不如儘快投資建立一個貿易網路,以此強化自身軍事力量和獨立地位——生死存亡在此一舉。

荷蘭成功的關鍵在於高超的造船技術,特別是淺吃水的船體設計,能讓船隊在北海和淺港順利航行。自16世紀50年代起,英格蘭人開始建造高速、牢固的艦船,同時荷蘭人也在開發更易操控、運載量更大、所需操作人員更少的航船,以便降低航行成本。這些帆船名叫“福祿特”(fluyt),它的出現為商業用船樹立了一個新標杆。

荷蘭人在出航之前做足了準備。與他們的歐洲前輩在跨越大西洋、繞過好望角之前的一無所知不同,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樣實現目標。一些人像是果阿大主教的秘書讓?哈伊根?範林斯霍滕(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花費了畢生精力考察亞洲的貿易通道、港口、市場和地理情況,著成《航海記》(Itinerario)等作品,為前往東方的人們提供了詳盡的指南。

其他資料同樣對東方旅行很有幫助。比如說到地圖繪製,荷蘭在當時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6世紀80年代,盧卡斯?揚松?瓦格赫納(Lucas Janszoon Waghenaer)繪製的地圖精準詳細,被當時的歐洲人認為是不可或缺的精品。這張地圖包含了東印度群島和加勒比海地區準確、最新、詳細的資訊,在17世紀初就為當代導航領域確立了標準。

還有一些文獻能夠說明當時荷蘭商人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奇怪詞彙和語法。最早的語言學家之一弗萊德里克?德?霍特曼(Fredrik de Houtman)於1603年出版了他的《荷蘭馬來語詞彙語法辭典》,他曾被蘇門答臘的蘇丹關押在亞齊(Aceh)的監獄中,並從獄卒那裡學會了馬來語。16世紀前往亞洲的商人們均認真學習這部辭典中所收入的詞彙。他們還將一些常用的詞彙和短語從荷蘭語翻譯成馬來亞拉姆語(Malayalam)、馬來語、比沙鄢語(Bisayan)、他加祿語(Tagalog)、泰米爾語(Tamil)以及其他語言。

荷蘭人在17世紀成功的關鍵是知識和勤奮。荷蘭人認為,若想成功就不能像英格蘭那樣,利用皇家特許權將利益侷限於一個小集團中,他們相互勾結,用壟斷方式保護自身的地位。相反,荷蘭採取的方式是大規模集資,將風險分散到儘可能多的投資人身上。儘管各行省、城市和個體商人之間存在敵對和競爭,但沒過多久,這種整合各方資源的手段就被證明是一種最有效、最強力的建立貿易的途徑。

1602年,聯合行省政府創立了一個單一的亞洲貿易公司,並認為這一定會比每個單獨個體的總和更為強大、更具實力。這是一項壯舉,不僅緩和了各派之間的衝突,還使許多參與投資者相信,將來的利益不但能得到均衡分配,而且還能把蛋糕越做越大。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pagnie),以及隨後不久在美洲成立的姊妹公司西印度公司(West…Indische pagnie)的建立過程,均可作為建立世界級跨國企業的教科書。

荷蘭人採用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儘管有些人,像是西印度公司的財閥兼建立者威廉?烏塞林克(Willem Usselincx),主張在還沒被定居的部分美洲地區上殖民,並且制訂了一個明晰的計劃。但荷蘭人的目標並不是同其他的歐洲對手競爭——比如在果阿那樣,葡萄牙人、威尼斯人和德國人為了利益擠破了頭——而是要取代他們。

人們首先將目光轉向了香料群島。在那裡,孤立無援的葡萄牙人於1605年被荷蘭人驅逐而出,而這只是荷蘭人控制東印度群島整體計劃中的一部分。隨後的幾十年間,荷蘭人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並在巴達維亞(Batavia)建立了基地。巴達維亞是羅馬帝國時代對低地國家定居者的一種正式稱呼,在今天,這裡被稱為雅加達(Jakarta)。

為了確保各貿易站點與本土之間的交通路線都能安全暢通,荷蘭人動用了軍事力量。儘管荷蘭人在某些地區(比如澳門和果阿)仍顯薄弱,但他們在17世紀的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很快,遭到荷蘭人包圍的不僅是海外的歐洲人,就連歐洲本土各君王的那些戰略要地和經濟重鎮都深受威脅。在控制了馬六甲、科倫坡(Co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