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3 / 4)

這僅僅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17世紀90年代末,歐洲九年戰爭結束後,印度的一些城鎮被從荷蘭人手中轉交給法國人;二十年後歐洲列強的一次更加激烈的交戰,使得加勒比群島在英法之間易手;西班牙王位爭議塵埃落定後,英法兩國又相互交換了北美洲的殖民地。

透過聯姻同樣能獲得大片領土、戰略要地或大型城市。當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布拉甘扎(Catherine of Braganza)在17世紀60年代嫁給英王查理二世時,她的嫁妝之一就是孟買。該市的葡萄牙市長準確地預見到,這一慷慨的行為意味著葡萄牙在印度統治的終結。歐洲各國寢宮裡的動靜、宮殿走廊裡關於未來新娘的私下猜測,或者朝三暮四的統治者的故意冷落,都會對幾千英里之外的地區產生影響。

在某種層面上,這些陰謀對東方人而言毫無意義,他們不關心是荷蘭、英國、法國或其他國家佔了上風。事實上,歐洲列強之間的競爭似乎只會為他們帶來越來越豐厚的利益。在整個17世紀,彼此競爭的歐洲各國都向莫臥兒帝國、中國和日本派出了使節,以博取這些東方統治者的歡心,鞏固既得利益,爭取新的貿易特權。這還提升了中介人的重要性,比如古吉拉特的一位港口官員莫卡拉布?汗(Muqarrab Khan),他曾向17世紀初的印度國王賈汗吉爾(Jahāngīr)行賄。當然,這些中間人也從中撈取了不少錢財,以莫卡拉布?汗為例,他在1610年購買的貨物包括阿拉伯馬、非洲奴隸和其他奢侈品,僅僅辦理海關手續就花了兩個月。

就像一位歷史學家所說的,英國人在亞洲秉持的行事準則是“每件事、每個人都有其價格”。這導致了沒有節制的饋贈,以及對那些貪婪受賄者的抗議。例如,莫臥兒國王賈汗吉爾有個奇特的收禮癖好:未成年的大象,還有渡渡鳥。人們這樣評價他:“有著一顆貪得無厭的心,從來不知滿足。就像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錢包,擁有得越多就越貪婪。”

17世紀60年代,在失去臺灣後不久,荷蘭人帶著馬車、盔甲、珠寶、紡織品和眼鏡來到北京,試圖博取中國皇帝的好感。另一份於1711年前往拉合爾的荷蘭代表團的禮單,以及一組描繪使團向北行進途中在烏代普爾(Udaipur)接受招待的圖畫顯示出,荷蘭人為奉承當地人、爭取合作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帶來的禮物包括日本的漆器、錫蘭大象、波斯馬、荷蘭殖民地的香料,以及來自歐洲的貨物:大炮、望遠鏡、六分儀和顯微鏡。不過這些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荷蘭使團提出的續簽貿易特權的要求仍舊被擱置了。

歐洲衝突的影響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會波及東方。基本上,來此交易的商人越多、他們乘坐的船隻越大,這意味著有越多的禮物、更多的酬金和更大貿易額。事實上,莫臥兒國王阿克巴、沙?賈汗和奧朗則布(Awrangzīb,1658—1707年在位)都熱衷於在其生日時將自己與珠寶、貴重金屬和其他財寶一起稱重,直到天平兩邊平衡——難怪他們沒有動力保持苗條的身材。

對中間人也同樣需要送禮打點。他們索取錢財以“護送”旅者和商人到達目的地,而那些不願遵守規矩、拒絕掏錢的人則會麻煩不斷。1654年,在拉傑馬哈爾(Rajmahal)被沒收貨物的英國商人除了賄賂長官和他的手下外別無他法——就像荷蘭人一直被迫做的那樣。莫臥兒國王知道外國人的抱怨,有時他也懲罰那些做得過分的人:據說,曾經有一個被指控有失公正的人被押到國王面前,然後被眼鏡蛇咬了一口;在另外一個案例中,一個門衛遭受了鞭刑,因為一位音樂家控訴他在出宮時不得不將國王的部分賞賜交給此人。

16世紀初以來,伴隨著資本的大量注入,印度的藝術、建築和文化也開始走向繁榮。資金還不斷向中亞滲透,一方面是因為奧朗則布等統治者為了維持和平關係而向北方貢獻了大量的禮金,另一方面則是草原遊牧民大規模出售馬匹的結果。印度北方市場上每年交易的馬匹數量多達十萬,而且一些血統純正的馬還能夠賣出天價。數量更多的牲畜被賣給來自波斯、中國和俄羅斯的商人,使得越來越多的財富流入中亞地區。像浩罕(Khokand,位於今烏茲別克)這樣的城市迅速繁榮起來,據記載,當時那裡能夠買到質量上佳的大黃、茶葉、瓷器和絲綢,而且價格低廉、貨源充足。

儘管歐洲的貿易大幅興起,但遍佈亞洲屋脊的貿易網路仍然十分活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錄顯示,每年都有數萬頭駱駝途經中亞的古老路線將織物從印度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