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臣擊鼓助威的嗎?西北軍將士真沒打過這種窩囊仗。
而出征前除了种師道等少數人外,帝國上下都有一種樂觀的情緒在瀰漫和滋長,認為遼人是秋後的螞蚱時間長不了,而幽雲是漢人故土,王師出征,幽雲地區的百姓必然會簞食壺漿以迎,收復失地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東路軍種師道帳下的大將楊可世腦袋中就充滿著這種很傻很天真的想法,脾氣暴躁的楊將軍覺得和契丹人談個鳥毛,遼人只剩孤城一座,打下來不什麼事都解決了!
楊可世擅自率帳下幾千人馬首先侵入遼境,直逼幽州。
楊可世失望了,在遼國的土地上,他沒有看到對宋軍望穿秋水的百姓(有也是極少數)。
二百年了,無論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還是渤海人,他們都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或許還有民族間的不平等和壓迫,但是這一切與對戰爭的恐懼相比都微不足道。
迎接他們的是耶律大石的部隊,一支面臨亡國滅種的部隊。
耶律大石,遼國皇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從小好學,能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大石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後來耶律大石轉型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後,遼國人都喜歡稱他為耶律林牙(林牙是遼人對翰林的一種暱稱)。
金人全面入侵的時候,耶律大石任遼興軍(盧龍)節度使,在遼人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對天祚帝已失望的耶律大石和李處溫等人扶立耶律淳為帝,耶律大石則成為幽雲方面的最高軍事長官。
無論馬擴的招降活動在幽州方面取得多大的進展,但到了手握重兵的耶律大石這裡就成了無法逾越的障礙,面對敵強我弱,他不過冷冷地說有什麼了不起,大不了一死。
也許幽州城確實兵疲馬乏,兵士談金色變,但是擁有一個冷如冰、硬如鋼的主帥,很快讓這支部隊拋卻了恐慌,恢復了昔日的雄風。
面對楊可世部隊的入侵,耶律大石主動率部迎擊,遼國人終於能把近兩年在戰場上受女真人蹂躪的氣好好地在宋人身上發洩一通。
耶律大石率領二千精騎迎擊楊可世部,大敗楊部。
耶律大石的勝利給遼人打了一針興奮劑。耶律淳給了耶律大石三萬兵,向東路軍發動了猛烈攻擊。
一方面是上頭還沒下達和遼人全面開火的命令(還等談判結果呢),另一方面則是東路軍主帥种師道本來就是伐遼的反對派,於是他沒有命令部隊對遼軍進行還擊,在被動防守的同時等待童大帥的最新指示。
童貫沒想到招降的事剛有點眉目雙方就打了起來,說為了避免兩軍更大沖突,先將部隊撤到雄州吧!
東路軍一撤,遼人更來勁了,一路追擊,一直把東路軍追到了雄州城下。
在擊退東路軍的同時,遼將蕭幹也向屯範村的西路軍辛興宗部發動了攻擊,西路軍也一樣,上面沒讓打,只能防守防守再防守,雖損失不大,但也只能稱敗。
仗打敗了,自然得有人當替罪羊,東路軍擅自出擊,又收穫大敗,主帥种師道難辭其咎,被迫下課退休,雄州知州和詵等相關人士也被處分。
馬擴方面的勸降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遼方的軍事勝利讓馬擴的招降進展泡湯了。耶律大石更是狂傲地放話,說你們南人要打就打,要和就和,十餘萬兵屯在邊境畏畏縮縮像什麼話,天這麼熱,別讓手下的兄弟受苦。
戰事不利,招降不成,童貫才知吞併收復幽雲並不如他想象的那麼簡單,而因為新近的小敗,朝中反對征伐幽雲的聲音也愈發激烈,本來就不堅定的趙佶動搖了,發旨班師。
童貫率部返回河間府,非常不體面地結束了第一次伐遼征程。
在河間府童貫的屁股都沒坐熱,就聽到幽雲方面傳來重大利好訊息——耶律淳病逝了,連兒子都沒一個,幽雲方面僅由耶律淳的妃子蕭妃稱制代理國事。
遼方的巨大變化又一次誘惑了北宋帝國的君臣們,宰相王黼又開始在趙佶面前反覆遊說,又一次打動了趙佶。
北宋帝國再一次組織二十萬大軍,再度伐遼。
這一次,帝國也精心做了三手準備,第一手繼續爭取內線李處溫等人誘使遼人投降(此計很快失效,李處溫很快因為通宋被剛上臺的蕭太后砍掉了腦袋);第二手是武力爭取;最後北宋人還有一招,請盟友女真幫助。
為此,北宋方面再一次派趙良嗣和馬政、馬擴父子出使金國,商量兩國共同出兵夾攻幽雲的相關事宜。
這一次反對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