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桓逆來順受優柔寡斷的性格,對於他的前半生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但對他的後半生來說,卻是一種災難。
當然這更是帝國的災難。
奇蹟誕生的另一個原因是雖然時局艱難,大部分人都投靠趙楷,還是有一些人選擇了成為太子黨,這部分人在關鍵時刻為太子保駕護航,立了不少功。
如梁師成。作為徽宗時代最有權勢的兩大太監,如果說童貫走的是武生角色的話,梁師成走的卻是文青路線。最初他只是翰林書藝局裡的一個小太監,受到趙佶的賞識,一來是因為文化水平在墨水不多的太監隊伍中顯得鶴立雞群,二來他還有一個很獨特卻極有爭議的身份——蘇東坡的私生子。
至於梁太監是否蘇東坡的兒子已經無從考證(死無對證),其時蘇東坡正在倒黴,認這個爹撈不到什麼好處,不過不管好壞,梁師成這個爹是認定了。蔡京上臺施行新法,作為舊黨人士,蘇大鬍子的詩文也成了毒草成了禁書。梁師成不服,跑到趙佶那兒申冤,說俺爹犯了啥罪,死後連文章也不準在世間流傳,太不尊重文化人了。
蘇大鬍子的文章能順利地流傳後世,他這個“私生子”立了很大的功勞。
大概是為了證明他這個蘇家的兒子名不虛傳,梁師成同學做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作為太監,在政和年間,他竟然跑去參加了科考,結果考上了。
後來的史料都對梁師成的進士資格持高度懷疑,不過長期在大才子趙佶身邊工作,人又聰明,考上個進士確實沒什麼技術難度。據江湖傳聞,梁太監後來專權,經常模仿徽宗皇帝的瘦金體發聖旨,竟然很少有人能辨別出來,就憑這一手,蘇東坡“兒子”的這個進士大概貨真價實。
有知識有“身份”的梁太監很快得到趙佶的賞識提拔,領思殿文字外庫,成為了趙佶的貼身秘書,進入了帝國的權力中心。最後和童貫一樣,官拜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任淮南節度使,成功地從太監集團突圍。在徽宗時代中後期,無論是蔡京還是王黼,無不敬他三分,帥哥王黼甚至以父事之,東京人都稱他和童貫為媼相。
梁師成不僅認爹的眼光與眾不同,選擇未來的政治靠山也是專挑冷門。就在眾人都覺得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都去舔鄆王屁股的時候,他卻成為了太子的忠實擁泵,為柔弱的太子趙桓在後宮撐起了一把遮風擋雨的傘。
另一個站在太子黨陣營的是李邦彥。
李邦彥是大觀二年的進士,長得很帥(沒辦法,趙佶喜歡小白臉),除了能舞文弄墨外,最大的特長和高俅一樣,球技一流。此外歌喉不錯,能創作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在東京傳唱度非常高,自號李浪子。後來李浪子成為帝國的執宰後,東京人就稱他為浪子宰相。
李邦彥表面看起來嬉皮笑臉,搞起政治鬥爭來卻毫不手軟,金軍入侵前不久,他剛聯合梁師成和蔡攸,搞掉了另一個帥哥宰相王黼。作為政治盟友,李邦彥也走向了太子黨陣營。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蔡京。
作為徽宗時代的政壇不倒翁,蔡京有著他獨特的政治藝術。在他的兒子蔡攸曾經一度成為鄆王趙楷的擁護者時,他卻不經意地屢屢向趙桓遞去秋波,曾經巴結地送給了太子一個非常珍貴的阿拉伯琉璃器,結果是趙桓不買他的賬,讓人砸了這個寶貝。老奸巨猾的蔡太師沒有動怒,也沒有急著轉投懷抱,對趙桓這隻潛力股並沒有放棄投資。
所以當帝國發生鉅變之際,雖然蔡京已經坐在家裡老眼昏花,但他還是敏捷地為自己的家族做出了最後一筆政治投資。
經過蔡京的暗中發話以及蔡攸的引薦,帝國的兩個中層幹部吳敏、李綱上演了一出逼宮的好戲,一夜成名。
徽宗的思緒還在混亂的時候,李邦彥火上澆油,把童貫從太原帶回來的檄文上呈了趙佶,之前執宰們不敢拿出來,是因為怕刺激到火燒眉毛的老闆趙佶。
而李邦彥就想讓皇帝受點刺激,好讓他在走之前把該交的東西交出來——皇位。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決定帝國命運至關重要的一天,早朝的時候,童貫在李邦彥等人的逼迫下向趙佶上呈了金人的檄文,趙佶看了之後果然又羞又怒,涕淚俱下,說罷了,你們晚點再來商量大事。
晚間,趙佶召見了宇文虛中、吳敏等大臣,剛說了幾句,趙佶突然氣塞昏倒,太監們扶到保和殿東閣休息。趙佶一會兒醒過來,但已不能說話,太監等人拿來紙筆,寫下了禪讓書,由吳敏起草詔書,趙佶下課,以教主道君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