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隊”。
得知二人來尋,公孫勝躲了起來。
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廟,二人在家裡不僅賴著不走,李逵還拿著斧頭又是拆牆又是要砍公孫老母,公孫勝被逼了出來。
他仍然不死心,抬出了自己的師傅羅真人,說師命難違不能跟兄弟們走。
公孫勝心想,羅真人是河北山東一帶極有名望的活神仙,你們倆怎麼也不敢在活神仙面前撒野吧。
李逵說誰敢阻止我接人老子就幹掉他。
他沒有說大話,那晚李逵喝了很多酒,跑到了紫虛觀,把後園南瓜地的南瓜砍了個遍地開花,並親切問候了羅真人的祖宗八代。
第二天公孫勝聽到小僮跑來給他報的這個訊息,心涼了半截,心想自己再不走,接下來被砍成兩半的肯定就是自己師傅的腦袋了,亦或是老母親的。
公孫勝去向師傅告別,看了羅師傅一眼,眼中的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羅真人嘆了口氣,給了他八個字:“遇幽而返,遇汴而止。”
公孫勝再次上了梁山,這次他知道,其實把好漢們逼上梁山的,不是官府,而是道上的這些兄弟。
而梁山宋江需要的不是一個公孫勝,而是一個從官府到民間都信奉的道教人士,這是他能坐上第四把交椅的唯一理由。
這一點公孫勝看得很透,也很厭倦,所以當宋江接受朝廷招安,風風火火下山時,他終於找到了離開的機會。
無論梁山還是東京,都已沒有公孫勝尋求的“道”。
一
作為中國本土宗教、中國最傳統的文化骨架(三教之一)的道教雖然尊崇老子為始祖,道系神仙也以太上老君(老子原型)為尊,但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和後世所稱的道教是有很大區別的。老子創立的道,是一種哲學,一種思想流派,一種治國方略;而道教,則是一種民間宗教組織。
最原始的道家從業人員有兩種,一是古代在搞祭祀活動中主持活動的人員,後來周禮崩潰,這類人員從王室走向民間,通常被人們稱為巫師;二是秦漢時煉神仙長生不老丸的方士(最出名的是幫秦始皇入海尋藥,被疑似為日本人祖先的徐福)。到了東漢,這兩類人趨向合流,把方仙道與黃老學充分結合,形成了道教。
第一個公認的道教組織是張道陵在蜀漢地區創立的五斗米教。五斗米教在道義上崇尚長生,修習養身術,主要業務工作是煉丹,實行會員制,入會一次性交納五斗米。五斗米教後來慢慢被人們稱為天師道或正一教,長期被視為最主流的道教派系。
與五斗米教幾乎是同時期誕生的還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可惜張角創立太平教的根本目的不是修道成仙,而是為了推翻東漢劉氏政權,他後來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將東漢王朝送上了不歸路。
太平道人的造反對於剛處於發展階段的道教是件壞事,這讓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對於推廣普及道教心有餘悸,他們大多更推崇同樣是在東漢中後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對比道教,佛教的教義更為系統化理論化,而其勸誡眾生向善清心寡慾的基本教義更符合當權者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而反觀道教,道義混亂,且道士通常要麼心繫上層,迷戀於煉丹以滿足上層長生的夢想或是房中的淫樂,而面對基層時則顯得政治性和組織性都比較強,極易成為政治上的“麻煩”,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發展得風風火火,道教則顯得清冷。
不少道教大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對道教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東晉葛洪就著作了大量道教理論書籍,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煉丹家的理論,並將道教的神仙系統化理論化,成為當時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推動了道教的發展;而許多道教人士也有感於傳統天師道理論的不足,勇於創新,紛紛建立新的道教派別。東晉年間楊羲、許謐、許遜、魏華存等人就創立了上清派,強調“存心養性以事天,聚精會神而合道”,在兼習金丹、符咒的同時強調心性的修習,同時堅決反對傳統天師道的房中術;北魏道長寇謙之也對傳統天師教進行了改革,寇道長改革的重點是取消傳統天師道政治性組織性過於嚴密的特點(這點最讓封建統治者所忌憚而對道教加以限制),為道教重新建立一套迎合維護統治階級的教規教儀。
寇謙之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人們稱他創立的道教為新天師教。改革後的道教獲得了北魏統治者的認同,魏太武帝宣佈崇奉天師,成為一名道教信徒,並改用太平真君年號。
各種改革為後來道教的興盛打下了基礎。
而道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