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駐地,他就向曾國藩控告劉銘傳殺他計程車兵,扣押他這個朝廷命官,要曾國藩懲處劉銘傳。
即使真是劉銘傳的過錯,曾國藩也不敢懲處,因為劉銘傳是淮軍的人,何況,還是陳國瑞的錯。
他寫信給陳國瑞說,你這大半生有功也有罪,功過相抵,就什麼都不是了。你被劉銘傳扣押,是你有錯在先,怨不得劉銘傳。我們有幸並肩作戰,應以和為貴。你不可再生事端,我擁有節制數省軍隊之權,不要逼我用這個權力。
陳國瑞氣得哇哇怪叫,和曾國藩耍無賴,說他偏袒劉銘傳,只因為淮軍脫胎於湘軍。
曾國藩也大怒,嚴厲斥責陳國瑞無事生非,並向中央政府控訴陳國瑞的不守紀律、難成大器,尤其是在對付捻軍之時,這種人只能壞事。
中央政府只好下旨痛斥陳國瑞,並威脅他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就軍法處置。陳國瑞一下傻了,真若前途盡毀,他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一想到這裡,他馬上換了張笑臉,對曾國藩俯首帖耳。
陳國瑞的屈服,使僧格林沁殘兵規矩了很多。幕僚們寬慰曾國藩說:“這下可以鬆口氣了。”曾國藩說:“哎,沒那麼容易。”
幕僚們面面相覷,曾國藩指了指外面,淮軍正在練兵,吆五喝六,聲勢奪人。
曾國藩欲說而未說的正是來的這支淮軍。淮軍雖是曾國藩首倡,卻是李鴻章一手所鍛造出來的,淮軍將領從不認為自己是湘軍,當然就不會認曾國藩,他們只認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的命令,他們往往陽奉陰違,接到命令後,會給李鴻章寫信,要求更改曾國藩的命令。如果不能如願,就消極怠工,變相抵制,拖延不肯執行。
讓曾國藩大為氣惱的是,李鴻章竟然遙控淮軍,淮軍將領每次有所請託,李鴻章就會給曾國藩寫信,請求更改命令。曾國藩只能“忍辱負重”。
無數歷史史實證明,“忍辱負重”並不能帶來效益。陳國瑞事件不久,發生了劉銘傳和李昭慶事件。
曾國藩在深入研究後發現,四鎮(臨淮、周口、徐州、濟寧)之中周口地當要衝,戰略地位相當重要,但此地是四戰之地,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駐守。他對部隊進行一番觀察後發現,劉銘傳兵團最適合。因為劉銘傳本人精明能幹,優於其他將領,還因為他的兵團人數多,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大。
他把想法告訴劉銘傳,劉銘傳直搖頭。劉將軍覺得,他的部隊應該作為機動部隊,追蹤擊殺捻子,而不是守株待兔。
劉銘傳說這話時,曾國藩緊盯著他的雙眼,立刻就做出判斷:劉銘傳在撒謊。他之所以不去,就是因為此地最易遭受攻擊,是個危險之地。
曾國藩好言相勸了半天,劉銘傳不為所動。曾國藩急了,說:“那我只能下命令了。”
劉銘傳站起來,一拱手:“您隨意。”
曾國藩的命令還未下達,李鴻章的信就來了。李鴻章說:“劉銘傳的部隊是我淮軍精銳中的精銳,若放在四面受敵的周口,恐會遭受巨大打擊。請曾公給我個面子,派他人如何?你老湘軍裡不是有很多能征善戰的人嘛!”
曾國藩氣得抓耳撓腮,氣過之後,他覺得不能和李鴻章來硬的,所以又出一招:讓李鴻章的弟弟李昭慶籌建馬隊,馬隊建成後,李昭慶就是這支機動部隊的指揮官,去追蹤擊殺捻軍。
李昭慶不同意,李鴻章也不同意,二人都覺得追擊敵人尤其是捻軍太危險,搞不好會和僧格林沁一個下場。曾國藩這次來了脾氣,下達命令說:劉銘傳和李昭慶必須按命令列事!
劉銘傳馬上生起病來,而且相當嚴重,已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李昭慶劍走偏鋒,說突然對陽光過敏,躲在屋子裡不敢出來。
曾國藩氣得渾身發癢,他知道,如果沒有李鴻章撐腰,劉、李二人絕不敢如此放肆。胡亂在身上抓了幾把後,他的癬稍安了一會。攤開紙,醞釀了半天,開始給李鴻章寫信。
他說:“現在淮軍一部既歸我管轄,那麼閣下應該當甩手掌櫃。凡有人向你請求,你應該置之不理。如果號令不從我這裡出,我要這支軍隊有何用?當擺設嗎?你總擔心我對你的將軍們嚴苛,其實我已老了,人一老,就有了慈悲之心。我常擔心過於寬大,絕無嚴苛之理。我現在常存了為父為師之心腸,責罵他們,激勵他們,無非是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做一個對江山社稷有用的人。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我現在以你老師的名義和你約定一下,以後對你的淮軍將領,除了撤職以外,其他任何事,你都不要過問。如果你認為我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