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溝通。
結果很樂觀,馬步芳馬步青兄弟倆很配合,在他們打青藏戰爭和拒孫戰爭的時候,塞北給與了很大的支援,加上地理上毗鄰,他們也不敢得罪塞北,畢竟他們依仗的不過是高原的環境,萬一塞北較真了,拿下他們不過是翻手之間。更重要的是,馬家兄弟很羨慕塞北經濟的發展,只是一來他們基礎太差,二來太偏遠,想發展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啊。但是作為本地人,發展當地的經濟是真心和迫切的,就像閻錫山經營山西,張作霖經營東北,李宗仁經營廣西一樣,貪歸貪獨裁歸獨裁,能讓鄉里鄉親日子過的好點,誰不想啊。況且自己地盤的經濟發展了,也能養活更多軍隊,增加自己的本錢,提高在中國說話的聲音不是,這不也是每個軍閥的追求的嗎。
所以一拍即合,青海方是很熱心的,最後需要解決的就是青海落後的基礎設施了,尤其是道路問題,現在他們只有一條像樣的公路,從西。寧通往蘭。州。至於鐵路根本沒有,而要開發鹽湖,不可能小打小鬧,否則也不用白費周折來青海了,隨便在蒙古開發一個鹽池就有了,而大規模的開發離不開鐵路。
所以從三年前也就是1933年開始,塞北就開始在青海投資修建鐵路和公路了,公路從西。寧通往大鹽湖附近的城市格爾木,這裡也是西藏跟內地經濟交流的紐帶,是一個商業重鎮之一,鐵路則還要從蘭。州經西。寧同到格爾木去。
其實塞北對青海的援助早在中原大戰時候就開始了,當時給與了馬家兄弟資金援助,希望他們修建通往塞北統治區的公路,可是最後是錢花了,路也修成了,可是沒法走。馬家兄弟可是夠狠的,他們要來了錢,可是沒打算好好修路。把資金都挪用到了軍隊中,青海太窮困了,好不容易突然多了一大筆錢,哪裡捨得扔到路上呢,當時他們認為青海都是騎兵,要什麼公路啊。
但是表面文章是要做的,路還是要修的。可他是怎麼修的呢,強徵民夫,超負荷勞動。這裡可是高原,連他們強徵的藏人百姓最後都受不了了,工地上的勞工,最後鼻孔眼睛裡都流出血來,進了工地就沒有在出來。最後是路修成了,人也死夠了,可是道路卻完全不能使用,只是一個表面工程。為了瞞過塞北方,馬家軍禁止青海百姓使用這條路,只有中央和塞北的官員來視察的時候,他才允許車輛通行,就這樣還是坑坑窪窪的。
事發後,趙書禮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他給馬家軍發了最後通牒,要求重修道路。結果馬家軍一陣緊張,擺開防禦架勢,同時聯絡中央請求裁決和調解。趙書禮當時也不想把他們逼死了,逼到中央一方也不好,真打起來也不好,說實話那塊地方他還真是不想要,窮不說了,即便打下來不付出比馬家軍多數倍的犧牲是不可能的。
最後趙書禮要求修路,不在要馬家軍掏錢了,從這窮鬼腰包裡掏錢比要命還難。塞北繼續出資,但是這次修築要塞北自己來修。就這樣馬家軍還是有顧慮,歷史上的有先例。當年秦國想滅掉巴蜀,於是說要送一個女兒給巴蜀國王當老婆,巴蜀國王信以為真,幫著秦國修建了一條道路,結果路修好了,國也滅了。這還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叫做五丁開山。因此馬家軍也害怕這是想進攻青海的準備,但是不修吧,捱揍就是眼前,修吧好歹能拖後幾年。
最後是沒辦法才允許了修路,路通了,但是戰爭沒有來臨,反而是青海牧區的各種產品源源不斷的從青海輸出到了塞北地區,青海經濟大發展了起來,這下子才放下心來。因此這次趙書禮再次提出修路要開發鹽湖,他們表裡面裡,發自內心的支援。甚至不惜自己也出資三分之一的資金來,這對只有兩百來萬人的青海來說難能可貴啊。
用了兩年時間,塞北展現了塞北速度,修建了一條建議的公路和一條單線鐵路線。
儘管運輸能力不算太大,但是開發鹽湖的契機成熟了,只是一個鹽湖來使用的話,這些交通設施就足夠了。
趙書禮現在就坐在這條鐵路線上,隨行的有上千名專業?)的警衛人員,編制為一(人?)個警衛旅,比普通的?)旅要小點,但是戰鬥?)力未必就小,從裝備到待遇都是冠絕全軍的,人員素質那自然也是全軍第一了,除了趙登禹的空降師沒有望其項背的。
因為要視察自然是看的越多越好,趙書禮才沒有選擇坐飛機,而是坐這條通車沒多久的鐵路。一路上幾乎沒什麼人跡,不是荒山隔壁就是枯草原,偶爾見到的活物不是草原上的黃羊,就是仍舊在鐵路上後續完善施工的工人。
火車在晃動著,發出哐當哐當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