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起來。
此戰動用了四百萬中央軍,如果算上境外的駐印軍的話,那麼就有五百萬。杜聿明一部從以湖南為中心,進入江西后,徹底解放了江西。然後進入浙江,在浙江的水網密佈之地,跟日軍苦戰不休。此時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死死守著浙江就是不放鬆。並且不斷的從其他地方調集援軍,甚至有南京的援軍趕赴浙江
衛立煌滇西遠征軍增加了兵力,達到了一百萬,組成一個大的作戰集團,從雲南出國,與駐印軍一道開始往緬甸東部攻擊。陳誠率三十餘個集團軍,人數百多萬,進入湖北,同樣沿著長江進軍,策應下游作戰的薛嶽。另外還有一些小規模部隊,在後方開始清剿日軍殘兵。
李宗仁的部隊到了廣東,也遭遇了極度頑強的反抗,日軍死戰不退,援兵從海上不斷運往這裡。攻西江一役,李宗仁三次發動總攻,付出了十萬人的代價後,不得不停止了攻勢。
還得說說塞北軍,從長江一路而下,勢如破竹,飛機大炮坦克車齊動員,威勢很猛。唯一的阻礙,是中國南方密集的水網。步兵集團還沒有到,可是飛機已經在上海上空盤旋了。定點轟炸一些特殊目標,為將來的攻堅戰做好準備。
可是沒想到就在塞北軍步兵集團距離上海三十公里之外,日軍撤退了,不知道是撤退的匆忙還是其他。沒有像在青島那樣,進行大規模的破壞,只是搶掠了所有的銀行,焚燒了帶不走的物資後,匆匆難逃。
南京的日軍部隊竟然也趁夜色,突圍而出了。逃跑方向跟上海軍隊一樣,是往南方,經過浙江匯合這裡的部隊。打了杜聿明一個措手不及後,竟然還放棄了浙江繼續南下,在福建駐留了一部分兵力後,到了廣東才停下腳步。
日本人撤退讓人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但是仔細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塞北軍一旦拿下上海,那麼卡在南京的三十萬日軍將失去退路,儘管他們海軍佔優勢,可是憑著海軍硬闖塞北軍空軍統治天空下的長江航道,那無異於找死。所以為了保全南京上海的近五十萬軍隊。日本人終於選擇退卻了。而之前他們死守浙江也就有了解釋,他們在給自己保留退路。可是為什麼在福建和廣東停下,福建山林密集,山區佔了絕大多數。八閩之地估計是山地面積佔比例最多的中國省份了,在這裡他們不用擔心飛機轟炸。不用害怕塞北軍的坦克叢集,防守起來也是以一敵百。只要有不怕死的戰士,佔盡優勢。而在廣東停下恐怕是最終目標,在這裡可以和南方的越南連成一線,儘管陸路不通,可是有海南島做連線,海上想通。而且戰局了廣東,就等於阻隔了美國艦隊跟中國大陸的連線,有分散敵軍力量的作用。
日軍跑了留下的局面卻很尷尬,南京薛嶽第一時間就攻進去了,肅清了數量不多的留守頑敵後,正式宣佈中國光復自己的首都,薛嶽也成為第一名將。可是上海怎麼辦,塞北軍近在咫尺,是打還是不打。
打吧,上海位於長江以南了,不打吧可是塊肥肉。
原本趙書禮跟蔣價石的密約中就有規定,江南塞北軍將不染指,但是上海這個重要城市都不想放棄,這裡扼長江咽喉,又是最大的經濟中心,控制了這個地方,長江下游的南方中國中心的經濟就能穩定下來。趙書禮可是知道,原本那個歷史上,就是因為上海問題沒有處理後,蔣價石才最終控制不了物價,導致民怨沸騰。他可不想看到這種情況,可是對這個地方蔣價石也是不想讓出的,雙方最後的交涉是,共同出兵佔領這裡,但是政權必須又中央來安排。
現在上海空虛了,塞北軍攻下這裡沒有任何困難,可是附近可沒有中央的軍隊,聯合攻擊基本不可能。可如果塞北軍單獨攻擊這裡,蔣價石疑心怎麼辦,現在可不是鬧內訌的時候。不但關係到國際局勢,還關係到戰後中國的格局問題。
但是戰局一日三變,是不能拖延後,在跟蔣價石通了個電話,表示自己仍然遵守雙方的約定後,塞北軍進軍了。僅僅一日就佔領了整個上海,不過此時的上海經濟紊亂,物價一日三漲,失業率也創造了空前的規模,所有企業幾乎都停工,逃難的人群一波接一波的。
塞北立刻著手恢復這裡的經濟,運來了大量的紙幣,對這裡的市場進行規範和干預。同時等待中央軍的進入,豈料塞北對上海經濟的恢復,也被看成是惡意的,有政治評論說這是塞北在上海的提前佈局,掌控了上海的經濟,就掌控了上海,掌控了上海,就掌控了小半個中國。氣不得,輿論自由,什麼樣的言論都有。
只是蔣價石那邊,肯定是心有芥蒂,不是說好了,上海的政權由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