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飛行距離也遠超零戰,但是格鬥性太差,周行打算把這款飛機改成轟炸機。另一款飛機是單發戰鬥機,發動機使用的是透過麥克唐納公司引入的美國普惠大黃蜂r…2800雙排星型空冷發動機,因為零戰也是使用空冷發動機,所以周行決定使用功率更強大的發動機。這款使用雙排星型空冷發動機的戰鬥機跟以前一樣,採用全金屬機身,鋁鎂合金蒙皮,只是機身比之零戰要大很多,可是速度上不差,航程上也不差,俯衝和爬升都不差,只是在轉彎半徑上有差距。可是作為彌補,對飛行員的防護力度上大大加強了,座椅等部位都安裝了裝甲,儘可能的在被零戰擊中後,讓飛行員有逃生的健康身體。
小鳥公司這款飛機被命名為鷹式一型戰機,在測試中得到了軍方的肯定,下達了樣機訂單,然後經過嚴格的測試開始試產,第一批十幾架飛機在大興安嶺上空跟日軍飛機交戰後,作戰效果比較理想,跟零戰決鬥可以帶來五比三的戰損,雖然略輸但是已經有抗衡之力了。而周行的那個雙方戰鬥機改成的轟炸機被命名為雁式中型轟炸機,在之後也被採納了。至於原來風騷一時的燕式飛機這種小型靈巧戰鬥機,在該型飛機的巔峰之作,零戰出現後,終於走入了末路。
除了小鳥公司的產品外,國營的那些飛機公司,此時已經被出售的航空廠,也推出了不下十款的飛機。但是隻有最早建立的鄂爾朵思第一飛機制造廠成功推出了自己的飛機,一款類似於鷹式戰鬥機的單翼高速戰鬥機,說是類似是因為兩家飛機設計思路基本相同,而且發動機型號也基本相同,小鳥公司就是從第一飛機制造公司引入的發動機,因為作為一個民營飛機制造公司,儘管是明星公司,可是也沒有實力從國外大量引進技術。第一飛機制造廠的戰鬥機體型上比鷹式要更大,防護上也更強力,火力也更猛,命名為金雕戰鬥機。同時第一飛機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轟炸機,也是雙發中型轟炸機,命名為鵬式轟炸機,一開始就設計明確用來執行中遠端轟炸任務,設計時間也較長,因此第一時間得到了塞北軍方的採購。
而其他供公司本來就沒有很強的研發實力,沒有第一製造廠的底蘊,也沒有小鳥公司的靈活,因此在推出自己的設計上就顯得落後了,不是設計思路落後,就是引數不符合要求,最後沒有得到軍方認可。但是經過軍方協調,在支付一筆專利費用的情況下,他們得到了生產小鳥公司和第一製造廠設計的飛機的許可,他們龐大的生產能力和實實在在的生產線、產業工人倒不是假的。
大量新式飛機開始投產,軍方迫不及待的想要接受換裝,但是同時老舊的飛機也沒有下線,仍然在生產著,因為塞北的天空不能一日至於日軍統治之下。除了飛機,其他防控體系也在積極完善中,最重要的是大興安嶺防線,這裡部署了大量的觀測氣球、高射炮等預報和觀測預警一體化設施。燕山山脈上也增設了大大小小上百處觀測點,這些觀測點不但向塞北提供日軍轟炸的資訊,也在向其他地區預報,比如正在緊張戰鬥的山西。
可惜的是,雷達技術塞北並沒有掌握,不如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可是結果還是好的,日軍雖然有轟炸塞北,尤其是河套工業區的企圖,可是效果不明顯。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控制空權,不能像在其他地區那樣肆無忌憚,而且要轟炸塞北,就一定要把最好的飛機都投入到這裡,對其他方向的作戰也是不利的。老實說,日本的國力還沒強大到那種地步,可以在整個中國鋪天蓋地的進行地毯轟炸。
除了唯一落後的空軍,其他方面,撇開毒氣這種上不得檯面的東西不說,塞北軍在輕武器、火炮等武器裝備上,並不輸於日軍,毛瑟步槍是經過改進的,發射藥和鋼材都是一戰後的新技術,火炮也大多是德國人參與設計的,也有塞北軍後續研發的,從蘇聯引進的等,基本做到了30年代後技術水平,而在坦克上,還完全力壓對此不甚重視的日軍一頭。
而在工業基礎上,經過兩個四年建設大綱,塞北完成了初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在設施上並不輸於日本,輸的只是累積而已,日本一旦動員他們80分的工業裝置可以發揮出120分的生產力,而塞北100分的生產裝置,卻只能發揮出80分的生產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旦到了戰時,沒有足夠多的技術人員支援,工業裝置也無法全力發動。不僅僅是塞北遇到這樣的情景,蘇聯人也有這樣的隱憂,只是他們現在還沒有發現,直到德國人打到莫斯科跟前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原來不是光有工廠就是工業國家的。
但是塞北有一個日本永遠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