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打的是煤鐵、二戰打的是油鐵。
鐵,這種資源至關重要,沒有鐵要打一場戰爭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戰前,澳大利亞供給了塞北一半的鐵礦資源,讓塞北的鋼鐵生產實力最高年份達到了一千五百萬噸,而戰爭一爆發,塞北軍的鐵礦一面依靠儲備,一面開始大規模自產,鐵礦價格大大飆升,一面開始尋找新的鐵礦石來源地,比如蘇聯。可是影響還是很大的,東北戰役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刻,鋼鐵生產能力到了一個新低,只有六百萬噸。可是隨著幾個月過去,現在開始慢慢升高,一方面是各個過去被澳洲優質鐵礦競爭的關閉的鐵礦再次復產,一方面是各個大型鍊鋼廠開始完場技術改造,可以使用中國自己的鐵礦石生產鋼鐵了,還有大量的中小鋼廠看到有利可圖開辦了起來。1940年底,塞北鋼鐵生產能力超過八百萬噸,並在高速增長中。因為新疆的鐵礦,外蒙的鐵礦,甘肅的鐵礦,以及這些地區的鐵廠在大量的建設中。
而日本就沒有這種條件了,儘管靠著戰前的儲備,他們能保證五百萬的產量,但是壓力越來越大了,美國已經切斷了他們的供應,而從東北得到新的補給的想法在塞北軍的堅壁清野下,短時間內很難達到。而他們現在的對手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歷史上的中國了,這是一個更加現代化的中國,起碼塞北地區,八千萬人口的塞北地區,擁有著可以生產較為充足軍火的工業實力,這意味著中國擁有著可持續戰鬥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必須儘快的解決自己的原料來源問題。
第一個自然是日薄西山的法國殖民地了,越南也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而越南的宗主國法國已經投降了希特勒德國。而德國卻是日本的盟友,日軍進入越南沒有任何難度。在希特勒的壓迫下,維希傀儡整府只能被迫把越南的大量港口、軍事基地交給日本,可是不敢對希特勒說三道四的美國,卻對日本相當強硬,堅決反對日本進入越南。
就在日軍大舉進入越南的時候,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而日本凍結了美國的資產。隨即日本派外交特使去美國遊說,希望商談新的商務條約和解決雙方之間緊張的氣氛。
但私底下,卻在積極準備戰爭。
因為日本不可能因為美國的反對,而放棄擴張的大好機會,尤其是在法國已經投降,英國獨木難支的情況下。不能等著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打敗了英國後,在來接收英法在東方的殖民地,日本人要搶先下手。為此他們可以暫時跟死敵蘇聯人拋媚眼,出賣自己的盟友德國。
日軍內部一直存在著兩種觀念,這兩種觀念不因為中國局勢的發展而變化,因為這些想法是他們在侵華前就一直在爭論的。那就是日軍將來的作戰目標是南下還是北上,北上當然是收拾蘇聯人了,南下則是奪取英法殖民地。這種想法是有來由的,早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學者就已經提出,日本要和列強國比肩,就必須佔領中國,朝鮮,君臨印度。君臨印度,顯然就是要打英國人的主意了。
而現在他們的時機終於到了。
於是壓制了北上的強烈感情,日本跟蘇聯人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就像德國當初跟蘇聯簽訂的那樣。該條約的簽訂,讓蘇聯人暫時放下了可能面臨德日兩國兩面夾擊的窘境的擔憂,也讓日本暫時緩解了北方的壓力,可以放手南下一搏了。
1940年,冬,東北一片寒冷和蕭瑟。
山西大地上也哀嚎遍野,板垣徵四郎的部隊開進了太原,幾十萬中央軍先是撤離到了中條山,山西兩個集團軍也到了呂梁山,塞北軍兩個軍則進入了平型關和雁門關、忻口等要地佈防。
而日軍再次行動了,這次是他們的海軍,目標珍珠港!
三百八十四節 珍珠港燃燒
從二次大戰一開始,世界似乎就忽略了日本的海軍,因為相對於中國脆弱的海防,公認為世界第三,實際是世界第二實力的日本海軍其實沒什麼用武之地。在中國戰場上他們只不過是給陸軍做配合的醬油部隊,可是日本海軍顯然沒有這個意思,在日本軍界海陸軍地位向來高下難判,甚至一定程度上海軍的鋒芒是蓋過了陸軍的。
甲午戰爭海軍是主力,日俄戰爭海軍還是大放異彩,一戰中海軍奔赴歐洲作戰,為日本贏得了瓜分德國殖民地的權力。可是陸軍除了日俄戰爭時候,有點表現外,基本上毫無作為,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像樣的對手。
這養成了海軍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瞧不起陸軍的情況,並且兩個軍中一直有著很深的矛盾,因為資源問題產生的矛盾,這種矛盾其實在世界各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