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司馬遹剛剛穩定了大晉糧價後還未來得及喘口氣,一件措手不及的事情發生了。
十月,朝中有官員上書,請求早日冊立皇儲。
一開始司馬遹並不為意,這幾年,立儲之議,雖屢有提起,但被他以各種理由給推搪過去。
但是這一次,卻似乎大不相同。朝中內外動議連連,一些世家大臣甚至串聯到了一起,尤其是他的便宜岳父王衍,更是藉助‘名士’的身份,來往於世家大臣中間,企圖聯絡眾人共同請求司馬遹立嫡子為太子。
三天後,數十名世家大臣聯名上書,倡議立儲,其中不乏王衍、裴危這樣一些重臣。
十月初十,大朝會。
禮部尚書羊玄之第一個站出來:“皇上,臣有本奏。”
“愛卿且講。”
“皇上,東宮已虛位數年,古來少有,臣斗膽,請皇上擇立儲君。”
“諸子尚幼,此事再緩幾年,再議不遲。”
司馬遹還想拖,老實說,他的幾個兒子還小,就連長子司馬虨也不過才三歲而已,其他兩個孩子才剛剛學會走路,這個時候司馬遹怎會著急立儲。可他這樣想,其他世家大臣卻不這樣想,尤其是曾經的世家大族,無論為了何種利益,他們當然希望司馬遹能儘快確立儲君。
如今聽到皇帝還有推脫之意,世家大臣不幹了。就連王衍也出班奏曰:“皇上,立儲乃國本,關乎大晉國運,臣等請皇上早日決斷!”他這麼一講,許多大臣都附和贊成:“請皇上早日決斷。”
“皇上,立儲以備不虞,此事關乎江山社稷!”羊玄之還有忌諱,有些話沒有明說,但是意思在那裡:這天下還沒有平定,而陛下您又是閒不住的人,萬一再來一次西都之圍,若還沒有確定繼承人,豈不是要天下大亂?
司馬遹掃了一眼,發現立儲最積極的還是一些世家大臣,其他像張賓、杜錫等人卻一動不動似乎沒有聽到群臣議論。他沉默片刻,問道,“誰人堪繼大統?”
皇帝這一問,群臣反倒大眼瞪小眼,鴉雀無聲了。
司馬遹很清楚群臣的心思,對於誰當“皇太子”,大臣們分作幾派。
第一派是立嫡,王衍、裴危、溫襜等都在此中,建議立嫡子司馬臧。
第二派是立長,比如羊玄之、荀崧等人,希望立長子司馬虨。
第三派如嵇紹、解系、周勳等,對於立司馬臧還是司馬虨都無異議,只要立儲就可以。
還有一部分人,在沒有摸清皇帝的態度之前,完全沒有明確態度,比如張賓、杜錫等人。
“誰人堪繼大統?”司馬遹又問道。
王衍終於打破了沉默:“臣以為,陛下嫡子臧出身顯貴,其母乃是正宮娘娘,更兼性格寬厚仁慈(一個小屁孩而已,也不知他從哪兒看出來的),可繼大統。”
“皇上早有明言,立儲當擇賢而立,”說話的卻是羊玄之,“陛下長子虨自幼聰慧,一歲能言,兩歲能背詩,又深得陛下喜愛,請陛下立其為儲君。”
“什麼聰慧!?陛下嫡子也很聰慧嘛!儲君最重要的是要寬厚仁慈。”
“你怎麼知道大殿下不是仁慈之輩?”
很快兩派人為了各自的目的而爭執起來,其他各位大臣又不時打個圓場。
“朝堂之上,如此成何體統?”作為首輔張賓見群臣有點不受控制不由得開口喝道。
眾大臣聞言,也知道自己失儀,立時安靜下來。
“立儲之事,還需皇上定奪。”杜錫躬身道。
“臣等恭請聖裁。”
“冊立皇儲,乃是大事,豈是立時便可議決?眾卿回去,先擬些摺子,在京六品官員,地方五品官員,皆可上書。”這樣一來,還不又拖它幾個月?“待朕廣聽天下之議,再與內閣商議。”
“皇上聖明。”
大臣們縱然知道這是陛下的緩兵之計,也是無可奈何,只好先回去寫摺子。下朝之後,司馬遹依舊皺著眉頭,如今看來此次事件來勢兇猛,若一直行拖延之策恐怕不行了,長久下去將影響到朝堂穩定,看來必須找個政策一勞永逸的解決掉這個隱患才行。
第二百一十五章 皇子升級制度(上)
半島的局勢暫時告一段落,但大晉國內的局勢卻因為立儲的問題突然變得緊張起來,王、羊兩家的關係也因此而降至冰點。儘管在十月大朝會上,司馬遹將這個問題給拖延了過去,但他知道這件事必須解決,而且越早解決越好。
“孟孫,這件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