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1 / 4)

待我見了冬兒,就與她策劃逃走,她逃走的,我自歸國,我是宋國使節,誰也不能搜我的車子,契丹皇宮丟了人,也絕不會想到堯藏在我的車中,如此瞞天過海。方有可能自虎狼窩中把她安然帶出來。”

穆羽疑惑地道:“那,,咱們又如何堂而皇之地返回蘆州?”

楊浩看著面前大江悠悠江水,沉默良久,輕聲說道:“事在人為,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江。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宋人攻勢趨弱,對岸守將楊收不無疑惑,待晨霧散去便令人沿江巡戈,終於被他們發現宋人正在江面上搭建浮橋,因此處寬闊,浮橋不及對岸,且兩岸徒峭,難以立足,施放了些箭矢也被水面勁風吹歪,不能阻止宋人建橋。楊收忙命人快馬赴金陵傳報。

李煜正與一班高僧道士在宮裡鍾磐齊鳴地向天祈福,得知訊息不禁大驚,立即召叢集臣議事,眾文武一聽都不禁失笑:“宋人不識水性,不知水雖至柔,可是卻有多麼厲害,若在小河小溪上建座浮橋到也容易,那江水滴治。看似無害,但百丈水面,萬里水流。其力之大無以倫比,尤至中斷浮橋一衝即毀,決難建成。”

他的親信大臣張酒也道:“有史以來,從未聽過這種事,宋人太過異想天開了。”

李煜聽了,這才寬心,歡喜笑道:“是啊,聯也覺得,趙光義太過兒戲了,此必是宋人黔驢技窮,方行此下策,如今看來。聯堅壁清野以拒宋軍,已是大見成效了口”

第九卷 吳中白藕洛中栽 第09章 無跡可循

趙光義的小孩子把戲成功了,當宋軍集中八百敢死之士衝上灘頭,楊收、孫震正組織士兵殺出營寨,準備重施故技一舉殲之的時候,宋軍的浮橋飄搖直下,成功地卡在大江兩岸,浮橋上的兵士立即把無數根長短不一的樁子釘入水中,長短恰恰合適,以鐵鏈、繩索、木楔連線的浮橋在被滾滾長江水沖斷之前成功地固定成功,無數早已蓄勢以待的宋軍將士沿浮橋源源不絕撲過江來。

守軍一見宋軍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士氣頓喪,宋軍則氣勢如虹。長驅直入,楊收、孫震雖苦苦支撐。亦抵擋不住,一時間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守軍潰敗,採石礬陷落。

趙光義一身甲冑,執一條鑲鐵棍跨上長江東岸,睥睨四顧,意氣風發。

手下大將問道:“千歲,我們是否佔據唐軍營塞,等待曹將軍趕到?”

趙光義傲然一笑道:“兵貴神速,既已過江,那就當疾趨馳行,襲取金陵。把唐軍水塞一把火焚了,號令三軍,立即啟程。”

手下將領依令而行,留下一支人馬守住長江兩岸,護住了這條浮橋。其他人馬立即集結,片刻不停向前趕去。

這條浮橋斷不得,若是沒有這條浮橋。宋軍一跨過長江,那就是背水一戰,只能勝、不能敗,如果一時敵強我弱,想要戰略迂迴避免其鋒芒都不可能了。而且唐人堅壁清野。糧草插生盡皆轉移到了易守難攻的大城之中,如果浮橋斷了,那宋軍就只能餓著肚皮打仗了,所以趙光義雖是心急如離弦之箭,卻也不敢不重視這條生命線。他把楊海清、竹羽明留下,率所部保衛這條浮橋,自己親率剩下的五萬馬步軍混合兵種片刻不停地向前趕去。

蕪湖城外,曹彬收到了趙光義已突破長江,直奔金陵而去的訊息,麾下大將郝思誠擔心地道:“晉王千歲輕敵冒進,若是萬一有個什麼閃失。折了我三軍主帥那就糟了,我們莫不如棄了這蕪湖城,趕去與晉王匯合吧?”

曹彬捋須沉吟片刻,搖頭道:“湖口十萬唐軍毫髮無傷,肆後,他們必會追來。如果沿途各城守軍猶在。既可與之呼應,又可為之提供糧草插重,那就抄了我們的後路,這羽翼。還是儘量剪除乾淨為好。至於晉王那邊

曹彬微微一笑道:“自林虎子死後。唐國已無良將,而晉王所御俱是禁軍精銳,麾下戰將又個個身經百戰,當不致遇到強敵,無需擔憂。”

郝思誠蹙眉道:“可”咱們這樣一路攻城拔寨地行去,幾時才能與晉王千歲合兵一處?那可違背了官家在發兵之前所議的水陸合兵、齊頭並進之計了。”

曹彬笑道:“戰場上,瞬息萬變,豈能拘泥不化。你只管聽我號令。加速攻城。”

郝思誠不得再勸,只得唯唯稱命,趕赴城下指揮攻城去了。

曹彬站在高處,望向金陵方向,若有所思地自語道;“晉王心急呀。他等不及我,更不會想現在等到我。我還是識趣一些,待晉王攻勇金陵城下,再與他相會吧

楊浩仍然活著的訊息,已經由趙光義派出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