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權將從現行的行政體系中剝奪出來,由大理寺的各級分支機構掌握,擁有執行法律和行使審判的權力,大理寺改名為大理院,大理院院長由國會選舉出來,並由皇帝任命。
涉及的一些機構變更主要是:一、內閣規制不變,著照舊行。
二、設人事、民政、財政、教育、農工商、科技、外交等11個部,各部堂官,均設部長一員、副部長二員,不分滿漢。
三、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專掌審判;增設資政院以博採群言、審計院以核查經費,各地均著以次設立分支機構。
四、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外交部,練兵處、太僕寺併入陸軍部;都察院改為肅政院。
這次會議為帝國確立了一個全新的政治制度,皇帝大幅度將自己手中的行政權力釋放了出來。在此之前,關續清授意內閣就新政體進行了反覆的研究,與其慢慢放出權力滋養出一些人對於更多權力的慾望,還不如一次性將權力釋放出來,並形成無可更改的欽定憲律以明白告知權力的內容。尤其是經過了袁世凱叛亂之後,關續清更是要求加快實施新政體的程序,中央權力應當適當的向下分配,地方大權也應當得到有效監督,這是袁世凱叛亂帶來的最直接的啟示。
新政體的頒行,使得皇帝得以從繁瑣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來研究國家大的發展方向問題,新的《中華帝國憲法》也從制度的層面上鞏固了皇權的最高地位。當然,關續清並沒有直接照搬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他非常清楚,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皇權的至高無上對於帝國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所有人都依然在皇帝的掌控之中,他絕不會讓威廉二世的尷尬再自己身上重演。
《欽定憲法大綱》中為此寫道:“帝國皇帝統治中華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欽定頒行法律及發交議案之權。凡法律雖經議院議決,而未奉詔命批准頒佈者,不能見諸施行。統率陸海空軍及編定軍制之權。君上調遣全國軍隊,制定常備兵額,得以全權執行。凡一切軍事,皆非議院所得干預。宣戰、講和、訂立條約及派遣使臣與認受使臣之權……”
君主立憲制的頒行也沒有令許多官員感到非常驚奇或是難過,相反他們對於皇上的英明之舉都擊節叫好,這一代官員大多數都受過西方政治文化十來年的薰陶,加上整個國家的視野開闊了,很多人都知道,這樣的政治體制是未來的歷史趨向。否則皇上一旦龍馭賓天,國家將面臨無所適從的境地。
這次會議上,在皇帝的提議下,一致透過了試行選舉梁啟超為北京地區選舉人,也就是國會議員的提議。梁啟超也成為中華帝國國會,第一個議員,並在關續清的第二個試行提議透過後,成為國會終身議員。
趁著這股熱度,關續清也試行按照既定的任命儀式,正式任命梁啟超為新政體中內閣總理大臣。
第二天,梁啟超進宮謁見,領旨全權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並受權在七日內完成組閣,而初步的組閣名單他早就呈報給了皇上御覽,內閣總理副大臣兩人,他提名由御弟載灃和熊希齡擔任。
這個提名顯示了梁啟超政治上圓滑的一面。載灃是皇上的胞弟,在新內閣中放上這麼一位皇家貴族,當然是為了讓皇上放心,另一方面載灃經過多年的官場歷練,也確實成長為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政治人才,讓他擔當副大臣當然是再合適不過得了。
再說熊希齡,天生聰慧,少年時就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曾經與譚嗣同等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又參與創設南學會,創《湘報》,是維新運動中的中堅力量,也為帝國新政的推行立下了汗馬功勞。讓他任副大臣也是實至名歸的事。
各部部長的提名雖然有些變動,但都安排的非常妥帖。
外交部長伍廷芳,副部長顧維鈞。
農業部部長楊深秀。
科技部部長康廣仁。
發展計劃部部長楊士琦(原部長容閎因病退休)。
財政部部長唐紹儀(原部長李震由於年齡和身體的原因固辭)。
工業部部長楊銳。
商業部部長盛宣懷(兼任帝國投資銀行和帝國儲蓄銀行行長)。
文化部部長林旭。
衛生部部長孫文。
教育部部長康有為。
人事部長楊度。
……
看著這份提名名單,關續清滿意的點點頭,看來梁啟超是費了一番苦心了,既要考慮到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