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2 / 4)

入敵軍。楊延朗愛其忠烈,喝令三軍務必生擒,奈何海將軍戰至最後精疲力竭,生恐被擒,竟爾棄鋼望東三拜,然後拔劍自刎。副將盛龍率軍東突西衝,終不能衝出楊延朗的十面埋伏,被迫率眾投降。

長安副都指揮林嶽煥三更開城,引西夏軍入城,勒令所部不得抵抗,楊浩生擒禁軍主將陶軒轅,兵不血刃奪取長安,隨即以陶軒轅印信關防為證,遣“飛羽”死士百人詐開潼關。與此同時,張崇巍攻克秦州,寶雞孤立無援,知府邵望心接到趙普書信一封,便開城降了岐王。至此,河西、隴右、關中一線相連,西南半壁盡入楊浩之手。

此時,蜇伏已久的義軍首領王小波突然再出蜀山,打出了迎岐王的旗號,這一招頗具蠱惑力,一時巴蜀大地再起風雲,而江南一直不成氣候,卻也一直不曾受過重大打擊的小股義軍也開始頻繁行動,並開始向荊襄一帶移動,似有與巴蜀連成一氣的打算。

各地戰報雪片一般飛往東京,一時京畿震動。此時,盧多遜從海南千里迢迢也趕到了關中,就如趙普一般,上了楊浩這條賊船,他想下也下不去了,兩位相國聯名通告天下,扶保岐王,並向各自的舊部門生們頻頻暗送秋波,這兩位相爺的立場其影響力可是非同小可,各地文武官員本來就因為那篇檄文的原因對趙光義失了恭敬之意,再有趙普、盧多遜這兩位大佬表態,一時間態度都有些曖昧起來。

就在這時,遼國蕭太后大賞群臣,然後以以耶律休哥為都統,皮室詳穩蕭排亞、駙馬都尉蕭勤德、蕭繼遠、林牙謀魯姑、太尉林八等率軍跟隨,自車主力坐饋南京幽州,開始浩浩蕩蕩向宋國開拔,一路攻雁門關,一路攻瓦橋關,大舉揮師南下。

且不說大宋朝廷得知這個訊息是如何打算,剛剛穩定了關中全境的楊浩得知訊息後,卻再度陷入了兩難之境,雖說萬事俱備,可一旦關中興兵,大宋禁軍兩面受敵,必難抵擋挾銳而來的遼軍,兄弟闃於牆,契丹必大獲其利,他該如何取捨?

第131章 最後關頭

天下人心浮動,坊間紛紛傳言,恐怕這大宋朝就要到此為止了。

百姓們這樣想也很正常,自唐末以來,諸侯林立,你方唱罷我登場,國號是走馬燈一般地換,現在已經亡國的蜀、唐、漢主這些國家哪個不是傳了二世三世四五十年,宋國雖然統一了中原,可是真論起來,國祚也不過才十幾年的光景,還遠未達到天下歸心的地步。

結果先是幽州大敗,三十萬大軍落花流水,緊接著西夏發《討趙炅令》,岐王趙德芳就是苦主,趙光義的所作所為一旦大白於天下,豈有不失人心的道理?趙光義還沒想好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就在十萬大軍的營盤之中被人摘了腦袋,太子匆忙繼位。

趙元佐朝令夕改、優柔寡斷,似乎因為父皇暴斃刺激的有些不正常的訊息,業已在汴梁城傳開了。別看深宮九重天,其實皇宮大內那點事兒,很少有不透風的牆,大宋皇室一向比較親民,宮禁也不及其他王朝森嚴,這點事兒就更加瞞不住京城百姓了。

攤上這麼一個官家,大遼虎狼頃刻南下,隴右關中盡入西夏,巴蜀義軍又起,江南騷動不止,不要說尋常百姓,就算是滿朝公卿也是人心惶惶。

舞綽在宋國退兵的同時,就迅速擬定了反擊計劃,仗著士氣正銳,就地整合救援南京的各路兵馬,反守為攻己如今風雨飄零的大宋國面臨的就是國內不穩、人心思變、兩面用兵,皆為強敵的局面。

對於軍國大事,趙光義算是個軍事理論家,遠不及其兄多矣,不過真要與他論起軍事來,他也能說的頭頭是道,而太子元佐則于軍事一竅不通,三綱五常、孝梯仁義那一套,總不能拿來打仗吧?幸好他雖能力不足,精神狀態也極不穩定,但是朝中文有張泊、武有羅克敵,趙元佐是個沒有主意的,一切依從二人主意,倒也暫時擺佈的開。

張泊和羅克敵這兩個人,一個不修私德,刻薄寡恩,一個心懷不軌,早有反了他老子的心思,就這麼兩個人,就是他老爹留給他的文武班底。不過論才幹,這兩個人確實沒得說,眼下這場面,不管他們私心裡怎麼想,都得打起精神先御外虜,真讓契丹人放馬中原,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有鑑於此,張、羅二人精誠合作,經過一番討論,上奏皇帝允准,分別以李繼隆、劉廷讓、田重進為滄州、瀛州、定州都部署,防禦三關。本來在此之前,李繼隆臨危受命,獨領邊軍,不過這一遭不比出徵,而是防禦,這樣的話各主要關隘必須得有自己的主將,能隨時根據敵我情形做出決定,讓李繼隆總攬軍權是會誤事的,倒不是有心分他的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