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缺少原料生產不出鋁、法國則站在我們這邊,義大利和南斯拉夫很好收買,且又在地中海一側,不行可以出動空軍轟炸當地鋁土礦。而德國和蘇聯,我們肯定德國一定會乘機開戰的,戈林最終的目標就是蘇俄,兩邊真打起來,那整個歐洲也就是隻有瑞士這個中立國可以獨存。他的產量小不說,我們還和對方簽了供銷合同,不行就砸錢抬價了。”
不光是北美,周思緒還將歐洲的鋁土礦和鋁冶煉介紹了一遍,聽聞是這麼個情況,王季同終於點頭,他笑了一下,道:“惺初沒錯,鋁的確是美國的命門!”(未完待續。)
ps: 注170:5月12日後,礦業產量基本來自《世界經濟統計摘要》
第六章 必要
之前王季同還擔心與兩個世界強國交戰,而此時面對現實,終於改變了態度覺得東亞三國確實可以與之一戰。楊銳見此並沒有說話,不過喝茶的他卻帶著些笑意。最少在紙面上攻略北美是可取的,接下來就是如何在實際中完成它。和紙上無比順暢的計劃不同,他相信實施過程中必定有無數障礙,比如在墨西哥和古巴找到立足點就非易事,再則就是找到立足點後轟炸南方數州的鋁土礦更非易事。
美國人當然知道鋁土礦的重要性,失去鋁土就失去空軍——以楊銳記事本上真假難辨的資料:二戰蘇聯即便有盟軍援助的二十八萬噸鋁,加上自產的二十六萬,平均每年有十二萬噸鋁,可這麼多鋁也只能用木頭飛機;小日本算是摳門的了,飛機造的又小又輕,整個戰爭期間四十萬噸鋁只造了一萬四千五百多架雙發轟炸機、四萬架戰鬥機;而德國,開戰當年鋁產量就有十九萬噸,最高時為二十六萬噸,就這個鋁產量,也僅僅只夠打造一支戰術空軍。
動了美國人的鋁就是動了美國人的命。轟炸的初期美國陸航肯定會拿命來拼的,就不知道空軍這邊能不能頂得住。想到這裡,楊銳開口問道:“每年五萬架作戰飛機,一萬架轟炸機,這個數量夠嗎?能不能再增加一部分?”
“先生,這個就看有沒有額外的軍費來源了。”周思緒道。“銀行行健那邊是想出了不少賺錢的法子。還有一個就是登陸巴拿馬之前,我們必須拿下南洋,登陸巴拿馬之後最好能拿下印度以及西亞、非洲等地。這樣除歐洲和蘇俄外,全世界的資源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除了資源,亞元也可以在這些地區廣為流通,這樣的話,每年的軍費肯定超過六百億,達到七百億甚至更多。
現在的情況是,多增加一萬架單引擎作戰飛機,大致需要增加二十一億左右的軍費,其中有四億是更換配件的費用。這其中飛機和飛行員的比例是五比三。如果是一比一,加上機場設施、雷達地勤,那就需要二十六億。只是戰鬥機每年都在升級換代,我們大致判斷新飛機只能使用一年,最多不超過兩年,所以這麼看飛機飛行員五比三的比例是綽綽有餘的,到時候一定是新飛機不夠而飛行員太多,很多新飛行員只能駕駛用過一年的飛機作戰。
轟炸機這邊飛機和飛行員的比例倒是一比一,後續雖有增加機槍手的型號,但機槍手並不會讓培訓費用上升多少,所以每增加一萬架四引擎轟炸機所需的軍費大致在七十五億,每千架則是七點五億。不過和一年就過時的單引擎飛機不同,四引擎轟炸機使用起來耗費驚人。以現在的測算,即使不計算軍餉、彈藥、油料、機場設施,一萬架轟炸機每年也要用掉八億左右的配件費,特別是更換髮動機。這麼算,每增加一千架轟炸機則需要八點三億。”
周思緒說到這裡頓了一下,再道:“其實除了增加費用多造飛機,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縮短航程。從美墨邊境起飛,轟炸阿肯色州鋁土礦只有一千兩百公里,而從古巴起飛,轟炸亞拉巴馬州和喬治亞的零散鋁礦也只有一千二百公里。這樣的航程轟炸機不但可以滿載,戰鬥機更可以護航,這種增益比單產增加飛機重要多了。”
“這就是說墨西哥和古巴都要拿下。”楊銳思考道。“而且陸軍還要將戰線推至美墨邊境。”
“是的,先生。從制約對手角度考慮這是必須的。一旦航程縮短到一千兩百公里以內,那麼空軍的四萬架飛機就能和美國陸航全面交戰。一旦交戰,考慮到他們缺少鋁材,飛機是打一架少一架,打到最後就只能使用木頭飛機了。”
“木製飛機和鋁製飛機飛機相比,它的效能到底差在哪裡?”王季同這個旁觀者忽然發問。
“木製飛機主要是機體強度不夠,而要想達到這個強度,飛機又會顯得很重,造成機動性不足;再則是木頭並不是均質的,要使用膠水粘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