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兼職,私塾則變成了主業。
諸人一番客氣後,陳廣壽開始笑著扯謊:“在下姓吳,字堅白,浙江紹興人氏,託聖上洪福,現在京城做了個芝麻小官。在下少年時有一故友,姓章,多年未曾聯絡,但彼此甚是交心,其早年入復興軍,神武前一年受傷戰死,死前曾寫給我一份書信,說其生前有一戰友,是湖南湘潭人氏,該戰友犧牲時託付他代為照料後事。
或是當時大軍開拔在即,他這封信只寫了一半,所以只留下一個大致的地址,和一個大名叫彭得華、小名叫鍾伢子的名字。這封信前幾年我一直沒收到,今年年初信才被故友的家人轉寄過來,是以如今才到湘潭烏石寨。”
陳廣壽邊撒謊邊從懷裡掏出那封偽造沒寫完的書信遞給眼前的肖雲樵,然後再道:“我故友信上說其戰友曾言,得華勇毅好學、寬厚忠善,有橫刀立馬大將之才,囑咐我尋著他。助其投考軍校,以報效國家……”
陳廣壽侃侃而談。彭民言越聽越迷糊,彭家這一輩人全在山裡。縣城都不曾去過,哪來什麼故友戰友的,這事情若是真的,那隻能是羊角衝上的易華廟顯靈了。他看著妹夫盯著那封信正在看,自己也想看奈何不認識字。
陳廣壽說完便端起茶喝茶,那肖雲樵把信看完,則雙手奉還,只道:“吳先生千里迢迢從京城來此荒山僻野,著實辛苦了。只是得華今年已十六。小時家貧只上了兩年私塾,其餘時間都操持家務,或是外出務工,說是要考軍校,這……”
“這個務須擔心,當朝最重烈士,烈士所託,當朝不敢不辦。”陳廣壽道。“再說每年軍校考試都有烈屬名額,得華既是好學。那想來也是必是不負眾望的。”他說罷又環視諸人道,“聖上吝惜百姓,責令地主分地雖可改善窮人生計,但窮人家要想出人頭地。還是要讀書啊。今學部推行五年義務教育,其根本還是要窮人的孩子也能上學。
得華既然年已十六,早就過了讀書的年齡。若是不行此路,那就只能在家務農一輩子了。各位叔伯想來都有舔犢之情。何苦見這孩子永出不了頭呢?讀軍校是不需學費的,伙食費、衣著費全都不要。每月還能有一些零花錢。待數年畢業,從軍的時候不是兵而是官,一月薪餉再怎麼少,那也有五兩,軍中伙食不要錢,加上恩餉,一年最少有六十五兩。軍中待上幾年,可再考高一級的軍校,若能考上畢業,再出來可就是八品官了。”
對於窮人家來說,沒什麼比經濟賬更動人的了,陳廣壽一說每月能有五兩銀子,彭民言腦子裡就嗡了一下,兒子前幾年在煤礦上累死累活' 注1:,每月也才得九百文。他只覺的吳先生給兒子指的這條路很有前途,可是從軍他又擔心得華早夭,朝廷趕跑了韃子又和東洋人打戰,打了東洋人又打西洋人,如此征戰不休,萬一……
彭民言不想大兒子早夭,不過這種話他此時又不好說出口,待妹夫讓他去叫兒子出來見客,他又跑到後院去了。而此時剛從外面趕回,莫名其妙穿了一身新衣見客的彭得華還處於暈頭撞腦中,他見父親過來,正想問出了什麼事情卻聽父親說道:“鍾伢子,今日裡來了一個先生,說是要領你去京城讀軍校,你可去?”
“哪當?”一身體面衣服的彭得華驚的合不攏嘴,他道:“去京城,讀軍校?”
“是啊。”彭民言也迷糊了,一說到京城他心裡又是不捨,再道:“是啊。先生說,讀個幾年出來就能當官,每月能拿五兩銀子,要是有功夫再考上,那出來就是八品官兒。”
“我不去!”彭得華不知為何,出來這麼個聲音。不過說完他又現實起來,道:“不是青白眼吧?還有上學的錢怎麼辦?我聽人說上學校要好多錢。”
“不是青白眼,這個先生是京城衙門裡的官,又是農會老周和縣衙裡的人陪著來的。”彭民言道:“他說上軍校什麼錢都不要,還有零花錢給。你還是去吧,不想做個作田鬍子你就去吧。”
朝廷土改分地,彭得華現在還想著怎麼好好種好田,根本沒想是不是一輩子作田的事情,現在聽父親這麼一點醒,猛然又覺得這輩子要想不作田,這確實是唯一一條出路。他正猶豫間,彭民言就把他拉到正廳,要他對吳先生行禮了。
陳廣壽此次出京就是受了楊銳的囑託出來尋人,毛學任是第一個,彭得華是第二個,他很好奇楊銳說的有大將之才、能橫刀立馬的人是何模樣,不想站在身前之人只是一個有些木訥、矮小瘦弱、甚至連背都有些駝的年輕人。人不可貌相,他雖難以想象眼前之人以後會變成橫刀立馬的大將,但對楊銳的眼光卻是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