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真偽難辨,因為李林甫在歷史上被妖魔化了。後人甚至說,他的為人是甘言如蜜,腹中鑄劍,由此產生了“口蜜腹劍”的成語。可惜李林甫的同僚,包括被他扳倒的張九齡和裴耀卿都沒有這樣說過,因此同樣可疑。'12'
毋庸置疑的是,他擔任宰相的時間最長。此前,宰相任職一般三年,最長的一個九年五個月。唯獨李林甫,任職十九年,獨裁十六年,堪稱空前絕後。'13'
這不可能沒有原因,也不可能沒有道理。
原因一般被認為有兩個,一是李林甫狡猾,二是唐玄宗糊塗。可惜這說不通。李林甫是否狡猾另當別論,但可以肯定唐玄宗並不糊塗。安史之亂時,已經成為太上皇並且避難成都的李隆基曾經與身邊人評點歷任宰相,數到李林甫時說了一句非常精準的話:此人的嫉賢妒能舉世無雙。
身邊人問:既然如此,陛下為什麼用他那麼久?
李隆基默然。'14'
這一沉默往往被理解為玄宗自知理虧,或者證明他在李林甫時代已經變得昏庸,其實不然。因為這次談話中,李隆基對宰相們的評論都很精準,甚至對宋璟評價不高。他的原話是:那個人的耿直,不過是沽名釣譽的手段罷了。
請問,頭腦如此清楚,能說是昏庸嗎?
結論也只有一個,那就是玄宗皇帝明明知道李林甫嫉賢妒能,也要用他,而且重用,正如他十分清楚宋璟未免“賣直以取名”之嫌,也仍然要委以要職一樣。
實際上玄宗不愧為明主。他知道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關鍵在於用得是不是地方,是不是時候。執政之初,要用善於變通的姚崇;撥亂反正,則要用依法治國的宋璟;建設國家,要用重視幹部的張嘉貞;打造盛世,又要用文采斐然的張說。他這是因人而異,各取所長。'15'
那麼,唐玄宗看上了李林甫的什麼?
懂事,執行力也強。
李林甫確實懂事。他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也知道該怎麼說,在什麼時候說。這往往被視為奸滑。但如果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是懂規矩。規矩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懂不懂規矩,甚至也就是有沒有政治素質,而李林甫在這方面簡直具有天賦,這才大得皇帝歡心。
更重要的是,在歷任宰相中,李林甫最能讀懂唐玄宗的想法和心思。比方說,他深刻理解陛下關注邊境戰事,並不僅僅只是好大喜功和窮兵黷武,更是出於對整個國際環境的通盤考慮。他當然也知道強軍必先富國。沒有足夠財政收入作為堅強後盾,是打不贏戰爭的。因此,他全力支援玄宗的決定並付諸行動,沒有一丁點兒書生氣。'16'
但,他決不胡來。
這一點,又是李林甫的難得之處——既能體察順應皇帝的意志,又做得中規中矩,合理合法。正如現代歷史學家所指出,李林甫是精明能幹的行政官員,也是名副其實的制度專家。他比他的前任更關心國家機器的高效有序運轉,並親任工程師和程式設計師。由於他的改革,行政手續大為簡化,執政成本大為降低,帝國和民眾都減輕了負擔。'17'
事實上李林甫在執政期間並非只是排除異己,更多的精力恐怕還是用在了制度建設方面。他會同一批法學家,對帝國的法典進行整理和修訂。由此產生的《開元新格》和《唐六典》,則充分體現了他對法度的尊崇,對行政程式合理化的決心,以及對有條不紊工作方法的痴迷。在此後一個多世紀中,《唐六典》一直是最方便和最權威的行政法提要。
效果也是顯著的。開元二十五年(737),刑部(公安部)按照李林甫修訂的新法審理案件,結果當年天下的死刑犯只有五十八人。由於殺氣不重,囚犯減少,烏鴉竟在監獄外面築起了鳥巢,過去人滿為患的大理寺(最高法院)變得安靜祥和。這當然是仁政的表現,符合儒家的理想,李林甫和牛仙客便因此而被玄宗皇帝冊封為國公。'18'
兩位宰相也當之無愧。因為他們搭班子的六年,確實是帝國的安定時期。朝廷沒有黨爭,人民安居樂業,市場一片繁榮,國庫日益充盈。天寶八載(749)二月,也就是李林甫擔任首相十二年多以後,唐玄宗帶領文武百官參觀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的庫房,洋洋得意之情竟是溢於言表。'19'
北圖藏唐代《開元新格·卷三·戶部》。
太平盛世,也不過如此吧?
這當然並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功。但,大唐的極盛時期恰恰就在李林甫執政之日,難道僅僅是巧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