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圍死之營消滅,強令三軍團立即向硝石(黎川、南城之間)進攻,鑽進硝石這個死地。當時黎川駐敵三四個師,南城、南豐各約三個師,硝石在這三點之間,各隔三四十里,處在敵軍堡壘群之中心。我轉入敵堡壘群縱深之中,完全失去機動餘地,幾乎被敵殲滅。泰寧以北之敵,發現我主力在黎川方面,有向泰寧進攻模樣;黎川、南豐、南城之敵,亦有向硝石夾擊訊息。我速電反對上述命令,算是得到覆電,允三軍團撤回洵口,倖免被殲。
團村戰鬥
不久(約一九三三年九十月),敵以一個師守黎川,三個師向德勝關(福建江西交界)推進。團村是黎川城與德勝關之間、黎川城東約三十里的一個小盆地。時約十月初(注:團村戰鬥是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天氣涼爽,楓葉初紅。某日,正紅日東昇,朝霞對映著德勝關,秋景宜人之際,敵以兩師十二個團進至團村東十餘里,離德勝關亦十餘里;另以三個團組成的師進至團村以東三至五里,為第二梯隊。近午,敵三個師倒品字兒形擺成。各敵到,即佈置做工事,築堡壘。我軍預先佈置一個師在敵正面鉗制,分多組向敵佯動,引敵注意;另以三個師(二、三、四師)隱蔽在敵之第二梯隊左側後約五六里之處,敵未發覺,亦不注意搜尋。敵第一梯隊兩個師十二個團,各約展開一半兵力;二梯隊之一個師(三個團)籌劃做碉堡之事。訊號一發,我正面之師積極佯攻,埋伏之主力(我三個師)同時猛烈突入敵之第二梯隊,手榴彈聲,機、步槍聲,殺聲相混雜。敵第二梯隊大亂,波及第一梯隊兩個師亦亂;我正面佯攻之師乘機出擊,敵遂全軍大混亂,向黎川城烏龜殼內逃竄。敵三個師十五個團共約四萬餘人,我四個帥共約一萬餘人相混雜。當時塵土漫天,只見敵軍狼奔豕突,不見我軍混雜其間,雖是猛虎突人群羊,可是羊多亦難捉住。我以一萬二千人,擊潰三萬餘敵,仗雖打勝,俘虜不及千人,算是打了一個擊潰仗,這也算是勝仗吧!但無後方補充的我軍,這種擊潰仗,實際意義不大,對敵打擊意義也不大……“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如果當時我一軍團在,一、三軍團靠攏作戰,敵三個師十五個團當能全部殲滅;加上洵口殲滅之三個團,就是十八個團;再尋機殲敵二十個團左右,敵第五次“圍剿”就可能被粉碎,歷史上也就沒有二萬五千里長徵了。
這個戰鬥,雖實際意義不大,當時人馬翻天的景象,卻經常使人回憶。我在指揮所打擺子,冷透骨髓,看到當時情景,也就不冷了。因而有感,默唸:
“猛虎撲群羊,硝煙瀰漫;人海翻騰,殺聲沖霄漢。地動山搖天亦驚,瘧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塵埃沖天;大哥未到,讓爾逃生!”
蔣介石發現我主力在團村方面,他即令泰寧方面之敵,向南推進。我方面軍總司令部,把一軍團調來了,使人高興;可是在寸土不讓的方針和對這一方針的機械執行下,仍然不敢讓敵深入。一軍團從正面突破敵軍,三軍團從側面突不出去。只有一條隘路,深谷懸崖,敵防我側擊,盡將樹木伐倒堵塞。足有三四個小時,才把障礙排除,敵已逃回烏龜殼了。如果讓敵再前進四五十里,那一仗就打好了,敵之助攻方面(福建),就將失去作用,就將影響敵軍主攻方面(江西、由北向南)。
敵發現我主力到了泰寧方面時,黎川方面之敵又向德勝關推進。從此以後,敵就採用扯鑽戰術,從中央蘇區的東、西、北三面作向心推進,南由粵軍堵防,使我中央蘇區逐步縮小,即所謂竭澤而漁;而我方則完全招架戰術,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敵從東向西進,即調三軍團或者一軍團去堵一下;以後則以三軍團位置於廣昌、白水、石城線,同敵七個師正面頂牛,一直頂了五六個月。敵在步、炮火力完全有效的掩護下,一次推進四五里,堡壘築成後,再推進,我槍彈只有消耗,得不到補充。紅軍兵力五萬,敵五十萬;敵有全國人力、物力,我蘇區則二百五十萬人。在這樣的物質力量對比下,去與敵拼消耗戰,又怎樣不失敗呢?第二次進攻南豐城,我一、三軍團和第九軍團(約三千人)總共不到三萬人;敵五個師集結南豐城,有堅固工事,說什麼“要把敵擠出城來打”。蔣軍在第五次“圍剿”時,技術裝備比以往幾次有所加強,我們這樣去進攻南豐城,是毫無勝利把握的。此役歸我指揮,但他們的全部部署、命令已下到各軍團,連迫擊炮放列的位置都指定了。一、三軍團平列在一線上,由西向東攻擊,九軍團由南向北攻擊,戰鬥一天毫無進展,這樣平分兵力的戰鬥部署,敵人反擊哪一點,都有被突破的危險,又無法更改其部署。傍晚敵向我九軍團出擊,羅炳輝部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