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道路不管是土路還是水泥,抑或是瀝青,時間長了都有破損,都需要維護保養。
而古代哪有專門的道路養護部門,或是道路實在太爛,官府看不下去出資維修,或是某某善人出錢修補撈個好名聲。
至於皇帝出巡,那地方官府自然是要黃土墊道,填坑補窪,突擊性地維修一番。
徐齊霖是行過陸路的,離長安才多遠,道路的情況便讓他覺得坐車實在是遭罪。特別是沒有減震的馬車,屁股都會被顛成兩半。
而軌道運輸幾乎是不受路礦和天氣影響的,除非發大水,或是暴雪掩路。
但長途的軌道運輸肯定還需要很多配套設施,比如沿途得設很多維修站,軌道壞了、車輛壞了,能得到及時修理。
嗯,現在徐齊霖主要還是解決漕運的問題。重中之重還是三門峽的陸路,其他航段哪怕拖個一兩年,也不是大問題。
很簡單,要往關中運糧,可不是非要從江淮開始。洛陽那裡的糧倉,可是有堆積如山的糧食,少說也有幾百萬石。
正因為洛陽有的是糧食,但運進關中卻艱難,以致長安的唐朝君臣常因為鬧饑荒而跑到洛陽就食。
結束了煤礦的考察,拔款萬貫以繼續發展,徐齊霖再度登船,沿渭水直奔華陰縣。
“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計其途路數百而已,動移氣序,不能往復。”
“漢武帝元光六年,大司農鄭當時主持,發卒數萬人,由水工徐伯督卒開鑿,經三年建成漕渠。渠成後,潼關至長安的九百里渭河河道縮短至三百餘里。轉運便利,關內賴之。”
“開皇四年,隋文帝命宇文愷部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曰廣通渠,並於渠口建廣通倉。隋末,廣通渠淤塞,直至今日。”
一路上,徐齊霖不斷向熟悉漕運的官吏詢問請教,也親眼看到了渭水的情況,覺得自己以前把漕政改革看得簡單了。
渭河多泥沙、多淺灘,特別是中下游河段,河道遊蕩迂曲,多河心沙洲,河槽衝淤交替,主槽分叉擺動頻繁。
而且,渭水下游的災害比較多,從貞觀元年至天寶元年,所記載的洪水災害便有三十四次之多。
這又是大自然的懲罰呀!徐齊霖看著渾濁的渭水,苦笑著發出感慨。
人口增多了,糧食、住房、燃料的巨大需求,便向大自然過量的索取。毀林造田,燒草墾荒,大自然不堪其重,便以災害回敬貪得無厭的人類。
可現在,徐齊霖只能先做完工作,再考慮以後是否有機會進行改變。畢竟,人的生存的是最主要的,你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挨著凍去保護環境。
當然,開通廣通渠增進運力,則要比依靠時常淤塞的渭水要更加現實。
只怕李二陛下看到這宏偉的花錢計劃會被嚇著,而打退堂鼓吧!徐齊霖思索了半晌,決定暫且壓下這個諫議。
一步一步來吧,甭想一口吃個胖子,也別想一下子花錢花得李二陛下肉痛。
抵達華陰,這裡是渭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徐齊霖便帶著人上岸查勘,確定建立倉庫的選址。
隋朝時,原本在廣通渠口,即華陰縣東北渭水南岸建有廣通倉,後來改名永豐倉,為當時京師附近的重要糧倉。
但現在廣通渠已經淤塞不通,要實現黃河、渭水的分段運輸,就只能重新建倉,依靠渭河進行水運。
好在渭水在華陰地區的河槽變遷,已經不甚劇烈,選址建倉不算是太過困難。
完成工作後,休息了一天,徐齊霖帶人過了渭口,換船進入了黃河水道,繼續向西而去。
順流而下,行程很快,又是早就派人安排好的船隻,船老大和船工都很有經驗,一路上還算順利。
不日,眾人來到了陝州,也是漕運路上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從洛陽到陝州,水路有三門峽岻柱之險,陸路三百里由車轉運則費用昂貴。
而陝州有太原倉,倒省了再次建倉的花費。在徐齊霖的計劃中,如果在三門峽西所建的倉庫較小,還是要以太原倉為主要集散地。
在陝州停留了一天一夜,採購採用物資,主要是乾糧。徐齊霖還請船工們在酒樓大吃大喝了一通,並詳細瞭解三門峽沿岸的具體情況。
根據船工們描述,三門峽沿岸是有漕運棧道的。但這個棧道不能運輸,而是給縴夫所走,拉船前進的。
這些棧道大多是在河岸山崖的半腰處開鑿一條凹進岩石的小道,在無法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