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索羅門群島與馬紹爾群島,接著是新喀里多尼亞以及夏威夷群島,每一次推進的距離都在2000海里之內。
雖然南大西洋上的情況比較特殊,英國遠征軍建立的據點的防禦強度是不可能與美軍設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相提並論的,而且英國投入南大西洋的兵力也相當有限,這些都是有利條件。但是,如果推進距離過遠的話,仍然會對遠征行動製造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在策劃新的遠征計劃的時候,姜仲民與翁一鳴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推進距離,及沿途必須要攻佔的地點。
在這套新的計劃中,艦隊與陸戰隊將不再沿著非洲大陸北上,而是直接攻佔南大西洋上的島嶼。透過奪取島嶼,並且將奪取的島嶼建設成為下一次進攻的後方基地,然後一步步的北上,最終完成掃蕩南大西洋的作戰行動。
第一個需要攻佔的島嶼就是距離開普敦大概1800海里的聖赫勒拿島。這是一座非常小的島嶼,一座幾乎沒有任何成為軍事基地的島嶼,同時,這也是一座沒有軍隊看守的島嶼。因此,談不上是去攻佔聖赫勒拿島,只是派遣一支工程兵去聖赫勒拿島上建立起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並且將一些重要的裝置送過去。這裡將成為艦隊,以及運輸船隊臨時停靠補給的地點,登陸艦隊也可以在這裡集結。
第一個真正需要攻打的是英**隊駐守的阿森松島。該島在聖赫勒拿島西北大概700海里之外。島嶼的面積也不大,但足以修建一條上千米長的跑道,並且有足夠的面積修建軍營,倉庫,甚至還可以修建一條臨時碼頭。這是一個極為理想的前進基地。更關鍵的是,英國人在這裡經營了幾十年,已經“幫助”遠征軍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駐紮在島上的英軍並不是很多,其中包括一支擁有兩艘老式驅逐艦,十幾艘快艇的小艦隊。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第二艦隊殺過去,英軍就不可能守住阿森松島。
攻佔了阿森松島,北上行動就成功了一小半。下一步就是在西非突出部奪取一個據點,切斷英國遠征軍的退路,並且為繼續北上奠定基礎。這個地點也許在蒙羅維亞,或者是弗里敦附近的某個地方,具體在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在這裡建立了供艦隊與陸戰隊活動的據點,那麼在黃金海岸的英國遠征軍就將被切斷後勤補給線,最終不是投降,就是等到英國戰敗,宣佈投降後向帝國遠征軍繳械,反正結果是一樣的。
完成這一步,遠征行動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就是維德角群島,加拿利群島,馬德拉群島,最後到達北大西洋,殺入直布羅陀海峽,或者是北上進入比斯開灣,從南面威脅英國本土。
這些,都是談仁皓自己的分析,如果讓他來指揮的話,他就會走這條進攻路線。這幾乎就是當年帝國遠征艦隊殺入歐洲的路線是一樣的。不管從哪個方面講,這都是最有效,而且最能夠節約時間,節約兵力,同時重創敵人的進軍路線。而整個作戰行動中只有一個難點,那就是英國海軍的反擊。
隨著英國遠征艦隊被殲滅,英國海軍元氣大傷,可卻沒有到被徹底擊潰的地步。到現在,英國人還有十幾艘戰列艦,而且新建造的“前衛”級戰列艦,以及“鷹”級航母都已經陸續服役,英國海軍正在恢復之中。比起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德國陸軍來說,姜仲民指揮的帝國海軍遠征軍的威脅更大,特別是第二艦隊,以及德國海軍的“遠東艦隊”。只要讓這兩支艦隊殺入了北大西洋,英國就可以宣佈戰敗了。這個靠海洋生存的國家只要失去了制海權,失去了海上優勢,那就只有滅亡。在此情況之下,英國絕不會坐以待斃,英國海軍也不會無所作為。
英國海軍的優勢是其規模龐大的戰列艦艦隊,而北大西洋的天氣情況是比較適合戰列艦作戰,而不太適合航母作戰的。姜仲民應該很清楚這個問題,同樣的,英國海軍的將領也很清楚這個問題。那麼,姜仲民就會選擇天氣好的季節北上,而英國人則會盡量挑選天氣惡劣的時候對付第二艦隊。
選擇的決戰時機是輸贏的關鍵,就算這還只是推測,可談仁皓很清楚,姜仲民絕不能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寧願遲一點殺入北大西洋,也絕不能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與英國海軍決戰。而真正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太平洋這邊的第三特混艦隊。如果第三特混艦隊能夠前往大西洋戰區的話,那麼帝國海軍與德國海軍就擁有12艘戰列艦,在數量上接近了英國海軍所擁有的戰列艦,而在質量上處於絕對優勢的位置。可問題是,只要太平洋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第三特混艦隊就不大可能被派往大西洋戰場。
想到這,談仁皓突然笑了起來,他有點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