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位於轟炸機群編隊的核心,而應該在外圍,不然其他的轟炸機將擋住雷達的探測方向。
最後得出的測試結果讓羅雲衝很滿意,至少他的設想是可行的,而不像以往其他人所認為的那樣,這只是“上將的高階玩具”而已。可以說,這8架飛機就是現代預警機的鼻祖,很多現代預警機所必須具備的功能,這8架飛機上都有。只是,這8架飛機從來就沒有被正式編為預警機,而且當時也沒有這個稱呼。更重要的是,這8架飛機很快就被淘汰掉了,因此在帝國航空兵的歷史上也沒有留下多少印記。還有,當時這8架飛機的效能是相當落後的,而且在實戰中的表現也差強人意,不說別的,僅30海里的探測距離,不完全的探測能力,還有僅僅能夠引導六架戰鬥機的指揮能力,這都遠不及後來出現的第一種預警機,就更不可能讓更多的人記住它們了。
在專業的航空史裡,這8架飛機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後來,西飛的工程師就是透過這種指揮機獲得了靈感,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就製造出了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預警機,“預警指揮機”這個機種也隨後正式出現在了帝國空軍裡。後來西飛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預警機生產廠,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打下了基礎。
羅雲衝交給這8架飛機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伴隨轟炸機群出發,負責引導防空戰鬥機作戰。為了具備全向探測能力,每個機群至少需要兩架指揮機,因此8架指揮機只能夠掩護4個機群。而當時出動的1000餘架轟炸機至少將組成12個機群,也就是說,只有三分之一的機群能夠獲得支援。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指揮機必須要伴隨轟炸機群一起行動,而且還必須得在轟炸機群的外圍飛行,不能在轟炸機群的中央飛行,而防空戰鬥機肯定是首先攻擊外圍的轟炸機,而不是直接去攻擊核心處的轟炸機。羅雲衝當時忽略了這個問題,而導致的結果連他自己都有點無法接受。
不論如何,在28年12月25日的轟炸中,世界上最早誕生的8架指揮機參加了轟炸波士頓的行動,這8架指揮機分別編在了第1,第2,第5,以及第10轟炸機群。每架指揮機負責引導一個戰鬥機小隊,即引導六個雙機編隊。而當時出動的護航戰鬥機有5箇中隊,只有大概一半的護航戰鬥機能夠得到直接引導。
28日中午,這8架指揮機混編在轟炸機群裡離開了古巴的機場,踏上了前往轟炸波士頓的航道。部署在百慕大群島上的戰鬥機晚了大概三個小時起飛,將在飛行途中追上轟炸機群。
羅雲衝當時就在關塔那摩附近的一座正規機場,他目睹了最後一架轟炸機離開跑道,向著東北方向飛去。轟炸行動都是安排好了的,轟炸機群的絕大部分航線在海洋上空,將盡量避開美國的雷達網。另外,各中隊的領隊長機都接到了具體的任務,可是羅雲衝仍然有點不很放心,他不是不放心那8架第一次參加作戰行動的指揮機,而是不放心整個轟炸行動。
這是戰略轟炸機第一次打擊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城市,也是第一次打擊大城市,更是第一次在海洋上空進入美國本土,護航戰鬥機也是第一次從百慕大群島,雙方是第一次在遠離後方指揮所的地方會合。太多的第一次了,行動能否順利,能否成功,這些都沒有人可以給出肯定的答覆。
第二十七章 萬噸燃燒彈
轟炸波士頓的行動很大膽,也很有突然性,可同時,這又是對羅雲衝,以及由他指揮的帝國戰略航空兵的一次嚴峻考驗。
首先是導航的問題,以往轟炸機群在陸地上飛行,可以借用地面上的標誌性物體,比如山脈,人造建築等確定轟炸機群的航線是否正確,只要導航員不犯低階錯誤,轟炸機群在陸地上空飛行時的航線精確度是相當高的。而這次轟炸機群要在海上飛行2500公里,在離開了巴哈馬群島海域之後,還至少要飛行1800公里。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如果航向偏差了一度,那麼最終就會偏離目標大概30多公里,而波士頓市區從東到西的最大寬度在10公里以內,而轟炸機群在六點左右到達,天色已經比較暗了,很有可能導致轟炸機群錯過目標。更嚴重的問題是,當時的導航系統的精度是遠遠達不到要求的,陀螺導航儀的方向精度肯定無法滿足要求。
除了讓安排擁有最優秀的導航員的機組領飛之外,還得依靠三角定位法來確定轟炸機群的位置。即轟炸機群在到達了百慕大群島西部海域之後,發出一個短暫的,特殊的電磁波訊號,這個訊號在被百慕大島,以及大巴哈馬島上的無線電監聽電臺截獲之後,迅速解算出當時轟炸機的大概位置,然後將這一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