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給領隊長機,由導航員對比導航儀上確定的位置,然後進行綜合修正,以提高導航精度。
各機群的進入時間,方向,以及轟炸目標的安排也是個問題。波士頓是美國東北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小市區面積有三十多平方公里,而且人口集中的市區是比較分散的。另外,1000餘架轟炸機不可能同時到達,也不可能同時投彈,必須要分批到達,去轟炸不同的目標。任務安排很容易,可是各機群能夠準確到達目標上空,領隊長機能否準確的識別出其轟炸的目標嗎?
從高空俯瞰城市,如果沒有特別高大的標誌性建築物的話,幾乎都是一個樣。而這次轟炸的重點是居民區,美國城市的居民區都以低矮的平房為主,從高空俯瞰,那就沒有什麼區別。在安排任務的時候,參謀儘可能的為領航長機找到了標誌性的建築物,比如工廠的煙囪,比較高的大樓,開闊的荒地等等。可問題是,在前幾批轟炸機投下了炸彈之後,濃煙就將密佈在城市上空,而且有些標誌性建築物肯定會被濃煙籠罩,或者是已經被摧毀了,那麼後面到達的轟炸機群能夠找到目標,而不出現重複轟炸的情況嗎?
因為波士頓地區在傍晚十分,風是從大海向陸地上空吹的,也就是東南風,參謀將這個因素考慮了進去,在轟炸機群的進入上做了特別的安排。即轟炸西北部失去的轟炸機群最先進入,最先投彈,這樣燃燒彈產生的煙霧就將被吹到郊區去,而不會影響到後面的轟炸機群。同時,首先轟炸外圍市區,然後才是核心市區。
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是首先進入的轟炸機群要冒險突破設在市區周圍的美軍高射炮陣地,其戰損率肯定不會很低,而且在返航的時候還必須得先飛到海面上空去,避免與後面的轟炸機群遭遇。如果當時的領隊長機帶錯了路的話,那麼波士頓上空肯定會混亂不堪,甚至會導致後進入的轟炸機群無法到達目標上空。
當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參謀在安排轟炸戰術方面是非常入微的,這就限制了前線指揮官的作用,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當時轟炸機飛行員最關心的還不是能不能到達波士頓上空,以及能不能找到目標投下炸彈,而是伴隨飛行的護航戰鬥機能否陪伴轟炸機群完成轟炸,然後再掩護轟炸機群返航。
在以往的作戰中,護航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數量比一般在1比3左右。這也是透過實戰證明了的比較合理的配製,太少了,護航戰鬥機難以有效的掩護轟炸機,太多了,就等於浪費力量,而且會使攔截作戰更為複雜。可是這次只有5箇中隊的護航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書數量比是1比6,比需要的護航戰鬥機數量少了一半。
數量還不是大問題,主要是,波士頓在護航戰鬥機的極限作戰半徑上。說明確一點,那就是護航戰鬥機在到達了波士頓上空之後,最多隻有5分鐘的空戰用油,而一般轟炸機群要遭到多次攔截,護航戰鬥機的空戰時間肯定不止5分鐘。如果半路遭到美軍防空戰鬥機的截擊的話,那麼很多護航戰鬥機就無法陪伴轟炸機群飛到波士頓,甚至得提前返航。那麼轟炸機群在返航的時候就得不到戰鬥機的掩護,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返航的航線向外海挪了大概150海里,這會使轟炸機多飛大概300海里,而護航戰鬥機只需要返回百慕大群島,實際上只多飛了50海里而已。另外,在拆掉了一些裝置,減輕了重量之後,護航戰鬥機的空戰時間多了5分鐘,這可以保證護航戰鬥機參加3次空戰。這次轟炸行動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密,力爭在進入的時候不遭到攔截,同時儘量避免在返航的時候遭到攔截。
飛行員的懷疑歸懷疑,可是轟炸行動是必須要進行的。羅雲衝也沒有改變決定的想法,遲早,戰略轟炸機部隊都會去對付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大城市,遲早,他都要面對這樣的挑戰,而部隊越早適應了戰爭,那麼就能夠越快擊敗敵人,拖下去絕不是個辦法。
實際的情況要比羅雲衝以及飛行員的預料好得多。
當時,美國的情報部門已經知道唐帝國戰略航空兵在古巴聚集了大量的重型轟炸機,可是卻無法確定這批轟炸機將要轟炸哪座城市。在此之前,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大城市還從來沒有遭到過轟炸,因此美國的情報部門並沒有想到即將遭殃的是核心城市圈最北面的波士頓,反而認為南面的華盛頓,巴爾迪摩,費城很有可能是打擊目標。在24日,也就是轟炸的前一天,美軍還特意加強了華盛頓與費城的防空力量,將更多的戰鬥機部署在了華盛頓南部的機場上。
轟炸機群的導航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在利用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