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部分(2 / 4)

從28年12月11日到29年1月21日,40天的時間裡,美國東南部地區大絕大部分大中型城市都成為了火海。根據美國政府在戰後公佈的政府檔案來看,在這40天的時間裡,有78座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遭到了大規模轟炸,358萬人直接死於轟炸,421萬人因嚴重燒傷不治死亡,傷者超過了800萬,另外還有大概1100萬人無家可歸。這其中,除了波士頓是美國東北部城市之外,其他遭到轟炸的城市都在密西西比河以東,俄亥俄河以南的美國東南部地區。

在當時羅雲衝提交的戰報中,在這40天之內,戰略轟炸機出動了33174架次,投下了218458噸燃燒彈,共有784架轟炸機被擊落,戰損率2。36%。另外還有1172架轟炸機在返回基地之後嚴重損毀而直接報廢,損失率共計5。9%。機組成員出動298812人次,陣亡與失蹤11274人,人員損失率3。77%。

相對而言,轟炸機部隊的損失率是比較高的,這主要是戰略轟炸才剛剛展開,美軍航空兵仍然具備有強大的作戰能力。比如有三分之二被擊落,或者是被擊毀的轟炸機是美軍防空戰鬥機造成的,而損失的人員中,有近六成是被美軍戰鬥機擊斃的。其次是護航工作仍然不到位,護航戰鬥機的作用是相當明顯的,在有足夠護航戰鬥機掩護的情況下,轟炸機的損失率要比沒有護航戰鬥機的時候降低至少2個百分點,人員損失率也差不多降低2個百分點。可問題是,當時投入作戰的護航戰鬥機數量仍然相當有限,加上機場的容納能力,一次能夠出動的護航戰鬥機數量也就更加有限了。

相對而言,轟炸機與飛行員的損失是最為嚴峻的。僅僅40天的時間,就損失了1956架轟炸機,而且其中絕大部分是“鵬”式轟炸機。當時,有四家飛機制造廠在聯合生產“鵬”式轟炸機,當時月產量也就最多800架,這已經是產能的極限了,如果要繼續提高產量就得增加生產線,而誰都知道,在戰爭結束後,帝國根本就不需要保留這麼多的重型轟炸機生產線,而建設一條重型轟炸機的生產線的成本恐怕比建造十艘航母還要高。另外還得調整物資供應,這又直接涉及到正在逐步轉型的帝國國內經濟,問題遠不是說增加就增加那麼簡單。

在1月21日的時候,部署在前線的“鵬”式轟炸機只有782架了,就算把部署在墨西哥戰場上的“狼鳩”也算上,北美洲戰區的重型轟炸機總數也沒有達到2000架,跌落到了29年來的低點。

飛行員的損失更為驚人,40天就損失了上千個機組,而帝國陸海兩軍的所有飛行員培訓基地一個月內也最多隻能培訓出600個機組。另外,飛行員的高額損失對士氣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可以想像一下,當越來越多的飛行員發現他們熟悉的,要好的戰友在某次轟炸後沒有返回基地,那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當時,羅雲衝就提出了要提高轟炸機的產量,同時加快飛行員的培訓速度。可是,減少損失才是最關鍵的,在他提出的下一階段轟炸行動的設想中,降低損失率就被放在了任務要求的首位。

按照羅雲衝自我提出的要求,在第二階段的戰略轟炸中,力爭將轟炸機的損失率降低到1。5%以下,儘量保持在1%以下。人員損失率務必控制在2%以下,力爭降低到1。5%以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羅雲衝自身的努力之外,國內的支援,其他各兵種的配合也相當的關鍵。

當時,羅雲衝就提出了幾點降低損失的辦法。一是繼續增加護航戰鬥機的數量,儘量保證每次轟炸行動都有足夠數量的護航戰鬥機參與。二是安排夜間護航戰鬥機,即從國內以及其他部隊調集夜間截擊機為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轟炸機提供掩護。三是調動艦載航空兵參加護航行動,以彌補護航戰鬥機在航程上的缺陷。四是調整轟炸步驟與節奏,儘量保證飛行員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五是加強情報蒐集力度,儘量準確的掌握美軍的防空部署情況。六是轉移轟炸重點,不再繼續攻擊得到嚴密保護的大中型城市。

羅雲衝的要求大部分都得到了滿足,在一月底的時候,第一批夜間截擊機就運送到了戰區,同時護航戰鬥機的總數量增加到了32箇中隊。二月初,哈飛生產的第一批艦載型“遊隼”護航戰鬥機到達了第二特混艦隊,每艘航母配備三個中隊,這樣第二特混艦隊就能一次出動九個中隊的護航戰鬥機。到月底,第1支援艦隊的護航航母也開始接受艦載型“遊隼”護航戰鬥機。情報部門的活動也更為積極,從一月底開始,情報部門每天都會向羅雲衝的戰區司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