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上,第三特混艦隊在打出了第三輪齊射的時候,對面的兩艘美軍戰列艦才開始反擊,隨即就有美軍戰艦中彈。爆炸產生的閃光非常強烈,不但天上的飛行員看得很清楚,就連戰列艦桅杆頂部的瞭望員都看得非常清楚,此時已經前出的兩支巡洋艦與驅逐艦編隊裡的瞭望員也看得很清楚。
第三特混艦隊的前兩輪齊射都沒有打中目標,而為了提高打擊密度,採用的是嚴格的編隊齊射,即六艘戰列艦同時開火。第一輪齊射的偏差比較大,主要是當時的雷達在探測的精度上誤差比較大。以百分之一的距離誤差計算,在10海里的交戰距離上,就會有186米的誤差。而當時雷達的實際距離誤差不止百分之一。美國的雷達可能達到百分之五,而帝國海軍最先進的雷達也有百分之三左右。也就是說,誤差達到了500多米。雖然戰艦都是大型目標,但是誤差是指的圓規誤差,即半徑誤差,500米的半徑誤差在實戰中就可能使炮彈偏離目標1000米。即使對付的是長度超過了300米的戰艦,但是這個誤差仍然太大了。這就需要透過了望員來判斷大概的彈著點,然後在由槍炮軍官修改炮擊引數,以修正誤差。
第二輪齊射的結果要稍微好一點,有幾發炮彈落在了美軍1號艦的左舷外200米之內,而另外還有幾發炮彈打到了2號敵艦右舷外,也是太遠了。槍炮軍官再次修正了炮擊引數,隨著“南寧”號收到了各艦都已經做好了開火準備的訊號之後,第三輪齊射開始。這次,位於艦隊最後面,也就是與2號敵艦最近的“松江”號首開戰果。
穿甲彈的命中點應該在敵艦最後面的炮塔上,只是穿甲彈肯定沒有擊穿炮塔的裝甲,應該是打在了炮塔的正面裝甲上。“蒙大拿”級戰列艦炮塔的正面裝甲有一定的傾斜角,原本是用來在近距離炮戰中提高防禦能力的,而穿甲彈落下的時候,幾乎與炮塔的正面裝甲垂直了。可問題是,戰列艦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肯定超過了400毫米,“蒙大拿”級更是超過了500毫米,26式穿甲彈能夠在20000碼的距離上打穿240毫米的裝甲就已經相當不錯了,根本就不可能穿透炮塔的正面裝甲。穿甲彈爆炸產生的強烈閃光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炮彈進入炮塔內爆炸的話,那麼產生的爆炸閃光就要微弱得多。
第四輪齊射在十一點五十八分開始,這也是七日夜晚打出的最後一輪齊射,這次又是“松江”號首開戰果。2號敵艦再次中彈,命中點仍然在戰艦後面,只是這次打中了戰艦的第三座主炮炮塔。穿甲彈的命中點應該在炮塔的頂部。而在20000碼的交戰距離上,26式穿甲彈落下時與水平面的夾角大概在40到45度之間。雖然穿甲彈頭部的銅質披帽可以防止穿甲彈在大角度命中目標時被彈開,但是戰列艦炮塔頂部裝甲的厚度也在200毫米以上,加上以45度角命中的時候,實際的穿甲厚度近300毫米,而26式穿甲彈在這個距離上是很難打穿300毫米厚的裝甲的。炮彈仍然是在艦體外爆炸,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座炮塔的頂部裝甲肯定被炸變形了,如果炮塔沒有良好的減震裝置的話,那麼裡面的炮手肯定都被震傷了,說不定還能震死幾個呢。
在這一輪齊射中,“福州”號也打中了2號敵艦一發穿甲彈。命中點在戰艦的艦橋下面,應該正好打在了主裝甲帶的穹甲,也就是呈一定弧度彎曲的裝甲。穹甲的主要作用就是應付遠處打來的,大著角的穿甲彈,一般厚度介於垂直主裝甲與水平裝甲之間,“蒙大拿”級的穹甲大概有350毫米厚,穿甲彈沒有能夠擊穿裝甲,只是在爆炸後摧毀了附近的幾門高射炮,同時讓不少的美軍炮手被震死震傷。
八日凌晨零點過兩分,六艘戰列艦打出了第五輪齊射。這時候美軍戰列艦已經開始還擊了,而且正在向右側轉向,結果六艘戰艦打出的炮彈無一命中。美軍艦隊的行動立即被瞭望員,雷達,以及在天上巡邏的偵察機發現,三方几乎同時給常薦新發來了報告。
“準備轉向,速度提高到18節,一定要咬住敵人。”常薦新朝航海參謀看了一眼,“按照敵艦隊的規避速度轉向,保證與敵戰艦平行航行,保持炮擊密度。”
航海參謀立即叫來幾個手下,去測算艦隊轉向的角度,以及需要的速度了。
“按照新的交戰原則作戰,三打一,不用進行編隊統一齊射了。”常薦新向負責指揮炮戰的參謀下達了命令。“想逃,沒有那麼容易,我到想看看,這兩艘美艦到底能夠跑多遠。”
“要讓驅逐艦出動嗎?”
常薦新遲疑了一下,然後搖了搖頭。“暫時不用,讓第2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