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抽出艦體內的海水的。
猛烈的炮擊不但破壞了戰艦上的艙室,還炸斷了戰艦內部的很多電纜,其中位於戰艦右側的一座主電力艙已經被淹沒了,只有依靠戰艦左側的另外一座主電力艙為抽水機提供電力,而這無法滿足所有抽水機同時工作時的電力需求。另外,因為進水艙室都在水線附近,導致下面的艙室被堵死,如果裡面的官兵開啟水密門逃生的話,必然會使更多的海水湧入。只要海水灌入了鍋爐艙與輪機艙,就算戰艦上的發電機都在工作,也不可能讓戰艦避免沉沒。
也正因為戰艦上的發電機都轉為為抽水機提供電力,同時,尾部兩座炮塔彈藥庫上方的艙室也已經進水,連線彈藥艙的電纜被炸斷,導致彈藥艙供電中斷,而僅靠人力是不可能將重量超過一噸的炮彈送到炮塔內的,炮塔也只能依靠輔助發電機來驅動炮塔旋轉,結果這兩座炮塔在沒有挨一發炮彈的情況就失去了戰鬥力。
到此時,“新罕布什爾”號已經完蛋了,就算“南昌”號與“南京”號在這個時候停止炮擊,這艘戰列艦也會沉到海底去。不過,兩艘戰列艦都沒有停下來,又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裡打出了100多發炮彈。直到六點五十六分,“新罕布什爾”號已經嚴重右傾,同時戰艦的桅杆上升起了白旗,艦長下達了棄艦命令,官兵們爭先搶後的衝上甲板,開始逃命的時候,兩艘戰列艦才停止了炮擊。
到此時,“新罕布什爾”號已經捱了足足200餘發炮彈,其中擊穿裝甲,並且爆炸的有50多枚。七點十八分,在海面上掙扎了二十多分鐘的“新罕布什爾”號在右傾達到極限的情況下翻覆,接著肚皮朝上的開始下沉。因為該海域的水深不到40米,結果,在“新罕布什爾”號的桅杆已經插入了海底淤泥中的時候,戰艦的肚皮還有一部分露在海面上呢。
後來,唐帝國海軍組織力量把這艘戰列艦打撈了起來,並且就近對起進行了簡單的修復,在恢復了部分動力之後,取消了戰艦上的炮塔,以及其他不必要的裝置,然後換上了上百門唐帝國海軍的火炮,成為了一艘“強悍”的火力支援艦,並且在戰爭結束前,參加了兩場意義不算很大的戰鬥,這也是“新罕布什爾”號參加的最後兩次戰鬥,當時,恐怕建造這艘戰艦的美國人並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吧。在戰爭結束後,“新罕布什爾”號被拖到了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這是該艦最後的歸屬,在唐帝國的第一次氫彈試驗中,該艦隨同其他數十艘唐帝國海軍退役的,或者是從敵國繳獲的戰艦一起在核爆炸的巨大閃光下緩緩沉入了大海,這也是那次試驗中排水量最大的一艘戰艦!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第八十章 艱苦的戰鬥
在三場同時進行的炮戰中,“貴陽”號與“武漢”號聯手對付“緬因”號的戰鬥算得上是最激烈,也是最為慘烈的。“緬因”號成為了四艘“蒙大拿”級戰列艦中發揮最好,戰果最豐富的,可其最終的結局並不比其他三艘姊妹艦好多少。
在還沒有開始轉向的時候,“緬因”號的艦長就發現了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與敵艦的距離太近了。如果“緬因”號也跟著“蒙大拿”號轉向的話,恐怕在轉向期間,對方猛烈的炮火就足以讓“緬因”號完蛋。而在此期間,“緬因”號只能用一半的火力反擊,而且還會因為戰艦全速轉向而影響到炮擊精度,打了也基本上與沒有打一樣。如果讓這位艦長選擇的話,恐怕他會直接向南航行,爭取在幾分鐘內衝破對方的攔截,然後逃離戰場。可是,當時引導艦隊作戰的是“蒙大拿”號上的司令官,而不是他這名戰列艦的艦長。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三艘“蒙大拿”級確實應該直接南下,7000碼的距離,對於速度可以接近30節的戰列艦而言,不過就是六分鐘的時間而已。即使當時三艘戰列艦的速度都只有十節左右(這是離港時的最大速度了),加上戰艦一直在加速,也不過就十多分鐘而已。相反,轉向的話,需要好幾分鐘,而且在完成轉向後還不能逃跑,必須要與敵艦決戰,勝算自然小了很多。
當然,絕不是說,三艘美軍戰列艦透過直接南下就可以逃出昇天。首先,在其南下的時候,常薦新會採取相應的戰術來對付他們。其次,當時第三特混艦隊還有十幾艘驅逐艦沒有投入戰鬥,如果美艦南下的話,那麼這十幾艘驅逐艦上攜帶的魚雷也足夠讓它們全部沉入海底了。更重要的是,既然第三特混艦隊已經到達了,那麼其他的特混艦隊也就不會太遠,艦載轟炸機很快就能到來,而戰艦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飛機,結果仍然會被炸沉。也許正是因為考慮到這麼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