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部分(2 / 4)

結果是,至少命中了敵艦169枚炮彈,誤差大概有一成左右,可瞭望員觀察到的爆炸次數卻僅僅只有30多次,加上在艦體內部發射的爆炸,也不會超過50次。也就是說,如果真有170發左右的炮彈命中了“俄亥俄”號,那麼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炮彈爆炸,其他的全是啞彈!毫無疑問,這個啞彈比例確實是太高了,高得有點離譜!後來,在“俄亥俄”號被打撈起來之後,這一統計結果得到了證實,當時承擔打撈工作的部隊在這艘戰艦上一共找到了86枚沒有爆炸的炮彈,另外,還有很多炮彈在命中戰艦後被彈了出去,也沒有發生爆炸。

造成啞彈率與跳彈率高達七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當時的炮擊角度,二是26式穿甲彈在設計上的一些缺陷。

前三分鐘的炮戰中,六艘“新省會”級打擊的都是“俄亥俄”號的正面,而“蒙大拿”級戰列艦在設計的時候吸取了很多的實戰教訓與經驗,其艦橋的體積相對較小,而且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以及大部分主裝甲都有很大的傾斜角。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變相的提高裝甲的垂直厚度,還能夠提高跳彈的比例,從而提高抗打擊能力。也正是如此,當時擊中了“俄亥俄”號的炮彈中,大概有兩成成了“跳彈”,沒有威脅到戰艦。另外,在這個距離上,26式穿甲彈應該有足夠的把握穿透“俄亥俄”號的主裝甲板,因為設定了很大的傾斜角,結果有很大一批炮彈沒有能夠打穿裝甲,進入艦體內部。

26式穿甲彈的設計也有一定的問題。26式穿甲彈是帝國海軍的第三種400毫米口徑的重型穿甲彈。與帝國海軍以往使用的輕型穿甲彈的區別是,重型穿甲彈的初速較低,存速能力好,而且彈道彎曲度大,更加適合遠距離交戰。透過帝國海軍的測試,26式穿甲彈的最佳打擊距離應該是15000碼到20000碼之間,在這個距離上,穿甲彈幾乎是垂直落下的,而且有很大的存速,能夠保證擊穿敵艦的水平裝甲。相反,在20000碼以上,炮彈的速度降低了很多,穿甲能力也就減弱了不好,而在15000碼以內,因為炮彈落下的角度不大,而且打擊的多為戰艦的側面主裝甲,其效果反而不好。這可以說是當時所有重型穿甲彈的一個共同特點,而根據這一特點,26式穿甲彈的引信在設計的時候也更為重視垂直打擊時的可靠性,而沒有考慮到,在近距離交戰中對付敵人的傾斜裝甲板的時候,炮彈的著點角度並不是垂直的,其撞擊速度與角度肯定有所差別。結果,26式穿甲彈不但難以在7000碼的距離上擊穿“俄亥俄”號主裝甲帶上最厚的部位,比如炮塔的正面裝甲,而且就算是穿透了裝甲,也因為引信設計不合理,大部分炮彈都沒有爆炸!

如果當時雙方勢均力敵,四艘“蒙大拿”與六艘“新省會”擺開架勢打的話,這兩個問題就足夠讓常薦新吃大苦頭了。萬幸的是,六艘“新省會”對付的是一艘,準確的說是半艘“蒙大拿”,因為“俄亥俄”號只有正面的兩座炮塔可以還擊。而且在前三分鐘內,“俄亥俄”號根本就沒有反應過來,鋪天蓋地般的打擊很快就讓這艘戰列艦陷入了癱瘓狀態,也就難以威脅到“新省會”了。

美軍的反擊並沒有多少威脅,當時“俄亥俄”號首部二號炮塔的三門主炮已經全部損壞,雖然沒有一發穿甲彈打穿了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但是在被四發26式穿甲彈連續命中後,就算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再厚實,穿甲彈撞擊時的巨大沖擊力也足以震壞炮塔內的所有裝置,並且震死,震傷炮手。另外,該炮塔後面的司令艦橋也是重點打擊物件。與“依阿華”一樣,“蒙大拿”級司令艦橋的裝甲厚度比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要薄一點,大概少了50毫米的厚度,而這50毫米的厚度就足夠讓美國人感到後悔了。三分鐘之內,至少有八發穿甲彈打中了司令艦橋,其中有四發跳開,只有兩發穿透了裝甲,這已經足夠了,只要有一發穿甲彈擊穿,就算不爆炸,司令艦橋裡的官兵也將無法倖免,更別說是兩發,而且還都發生了爆炸。

在第一輪炮擊中,“俄亥俄”號的司令艦橋就被打掉了,這就如同一個人的大腦已經被打殘,身體就無法得到控制,空有強健的四肢,也沒有多少威脅。前面兩座炮塔裡的官兵是在兩分鐘後才知道司令艦橋已經被炸燬,艦長等戰艦上的高階軍官幾乎全部陣亡。在這兩分鐘內,b炮塔也失去了戰鬥力,最終只有相對低矮,難以被直接瞄準的a炮塔還可以使用。因此,在戰鬥開始後三分鐘,a炮塔的炮手利用輔助瞄準儀打出了第一輪還擊。

三發炮彈全都從位於六艘“新省會”級戰列艦編隊中間的三號艦,也就是“貴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