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的頭頂上飛過的,然後落在了戰艦南面數百米外的海面上。這個偏差距離也確實有點嚇人。當初,設計師為了提高“蒙大拿”級的防禦能力,減少被彈面積,a炮塔被設計得相對低矮,可也因此而影響到了a炮塔的視界,結果,炮手根本就無法精確瞄準,打出的炮彈就更不可能威脅到對面的戰艦。
“俄亥俄”號的還擊把“貴陽”號的艦長嚇了一跳,可是很快他就發現,敵艦的還擊根本就沒有準頭,那就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了。而且,正是這次還擊,讓六艘“新省會”級戰列艦的艦長都發現敵人還有還手的力量,結果,在接下來的幾輪炮擊中,六艘戰列艦上的54門主炮全都瞄準了“俄亥俄”號的a炮塔,打掉敵人的還手能力,這是戰列艦炮戰中的不二原則!
在接下來的四輪炮擊中,“俄亥俄”號的a炮塔至少捱了六枚炮彈,而且附近的部位也捱了好幾枚穿甲彈。破壞最大的應該是打中了艦首左舷的那枚穿甲彈。“蒙大拿”記的主裝甲帶到a炮塔下方的彈藥庫外側就終止了,在採用重點防護的原則下,艦首並不屬於重點防護區域,當時也沒有任何一艘戰列艦會在艦首設定厚實的裝甲。這枚26式穿甲彈將“俄亥俄”號的艦首炸出了一個達到了30多平方米的大缺口。而在捱了好幾發穿甲彈之後,a炮塔也失去了戰鬥力,裡面的官兵全部被震死,或者震傷。
到此時,已經是六點三十三分。“俄亥俄”號艦首方向上的主炮全部失去了戰鬥力。同時,戰列艦已經衝出了狹窄的港灣出口。在無法用艦首方向上的主炮還擊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接替了指揮的輪機長下令戰艦向右側轉向,準備把屁股甩過來,用艦尾方向上的兩座主炮進行還擊,同時避免在港口外擱淺,好讓後面的戰艦也跟出來。
這個決策似乎沒有什麼錯誤,可正是這個決策,最終讓“俄亥俄”號成為了第一個犧牲品。要知道,戰艦的側面投影要比正面投影大十幾倍,這不但更容易中彈,而且也給了對方炮手更多的選擇。同時,戰列艦不是驅逐艦,不是說想轉向就能迅速轉過來的。在速度不到十節的情況下,戰列艦要轉向90度,至少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而在這幾分鐘裡,足夠對方的戰列艦打出數百發穿甲彈了。就算“俄亥俄”號皮堅肉厚,也不可能承受住這麼多的炮彈!
當時,守在南面的六艘“新省會”級的上的艦長都在等待著這個機會。他們都判斷,美軍戰艦必須轉向,不然在港灣出口處擱淺或者沉沒的話,後面的戰艦就出不來了。當“俄亥俄”號開始轉向的時候,炮擊的頻率瞬間提高了不少。在更為容易瞄準的情況下,開火的速度更是提高了不少,很多炮手甚至將火炮固定在一個角度上,然後就是不斷的把炮彈打出去,以提高開火的速度。
六點三十四分,“俄亥俄”號被至少六枚穿甲彈命中,其中有兩枚打在了左舷中部的副炮群裡,將左側的五座副炮炮塔全部炸燬,另外一枚打在了艦橋後方煙囪的根部,炸斷了煙囪,還有一枚打中了艦橋上方的桅杆,炸斷了桅杆。
六點三十五分,“俄亥俄”號最慘烈的一分鐘,在這一分鐘內,六艘“新省會”打出了122發炮彈,當時沒有辦法統計出有多少發穿甲彈命中,瞭望員只統計出了在戰艦上爆炸的穿甲彈。其中八枚穿甲彈在艦面上爆炸,爆炸點都集中在了戰艦左舷的中部,因為爆炸過於密集,瞭望員沒有判斷出每一發穿甲彈的準確命中位置。另外,肯定有更多的穿甲彈在艦體內爆炸,此時的交戰距離在6000碼以內,而且戰艦側面的主裝甲厚度肯定比炮塔的正面裝甲厚度薄得多,在這個距離上26式穿甲彈的穿甲能力超過了600毫米,而當時沒有任何一艘戰列艦的側甲厚度在600毫米以上。
六點三十六分,又有數發穿甲彈在艦面上爆炸,就在“新省會”級上的炮手感嘆敵艦竟然如此頑強,被這麼多炮彈擊中後還不爆炸,也不沉沒,而且跟在後面那艘敵艦已經快要駛出港灣的時候,“俄亥俄”號發生了一連串的大爆炸。
爆炸首先是從戰艦中部開始的,大概是鍋爐艙的壓力過高,導致鍋爐爆炸吧,從當時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在爆炸發生的時候,戰艦並沒有猛烈的震動,只是白色的水蒸氣從戰艦的體內迅速的衝了出來,這是鍋爐爆炸所產生的主要現象。這些水蒸汽有數百攝氏度,而在密閉的空間內,是不可能迅速的散發的,也就是說,水蒸氣所過之處,絕對不會有人能夠生存下來!
緊接著,戰艦的艦橋下方發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從爆炸點來看,應該是左側前面兩座副炮的彈藥庫發生了爆炸,因為這兩座彈藥庫就設在艦橋下面。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