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等重要軍事工業的核心區。如果要透過轟炸來摧毀美國,迫使美國投降的話,就必須得摧毀美國的工業基礎,轟炸機就必須得飛到美國的東北部地區。就算艦隊與陸戰隊隨後打下了百慕大群島,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也必須要達到750到800海里才能夠滿足護航的基本需求,而當時世界上是沒有任何一種單髮式輕型戰鬥機能夠飛這麼遠的。
解決護航問題有兩個辦法,一是研製新的戰鬥機,這一點帝國的飛機廠已經開始了,而且同時啟動的研製專案有好幾個,即有艦載戰鬥機,也有陸航用的岸基戰鬥機,還有雙發大型夜間戰鬥機,而這些新研製的戰鬥機的首要效能指標就是作戰半徑至少750海里,爭取達到1000海里,也就是1860公里,而在戰爭爆發的時候,世界上最好的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也沒有這麼遠呢!
除了研製新的戰鬥機之外,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改進現有的戰鬥機,在儘量保證戰鬥機原有的效能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延長戰鬥機的作戰半徑。當然,這種改進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畢竟要延長作戰半徑,就要增加攜帶的燃料,而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是受到限制的,在多帶燃料的情況下就得減少其他裝置的重量,從而影響到戰鬥機的效能。實際上,不管陸軍還是海軍,都沒有嚴格要求不能降低其他效能,只要降低的程度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就行了。
當時,海軍主要著手改進的就是“遊隼”式戰鬥機。除了在部分二線部隊還有“金鷹”在繼續服役之外,海軍航空兵就只裝備了“遊隼”這一種戰鬥機。而根據使用方式,已經使用環境的不同,“遊隼”有十幾種不同的型號,且各型號之間的差異並不是很大。比如主要在熱帶地區使用的“遊隼”就加大了散熱器的面積,以保證發動機能夠正常工作。而當時出口給波斯帝國的“遊隼”因為主要部署在沙漠地區,還額外增加了一個進氣過濾裝置,以避免沙塵進入發動機。最重要的是,“遊隼”是當時陸海兩軍中作戰半徑最大,而且改進餘地最大的戰鬥機,因此,能否延長“遊隼”的作戰半徑,成為了羅雲衝能否在短期內獲得護航戰鬥機的主要希望。
改進“遊隼”的工作是由哈飛直接負責的,因為海軍催得很急,當時正在參與別的專案的“遊隼”的主要設計師都參加了改進設計,另外,為了能夠儘快讓前線部隊獲得航程更遠的“遊隼”,哈飛還安排了幾十名工程師到前線部隊去搞清楚部隊的實際需要,與部隊的工程師一起進行研究。隨即,還專門安排船隻向巴拿馬運送了一批裝置,只要改進方案確定下來之後,就直接在前線改進第一批“遊隼”,交給部隊使用,而更大規模的改進將在哈飛的工廠裡進行。
這批工程師在十月中旬就到達了巴拿馬,是由黃曉天負責接待他們的,而且當時羅雲衝將改進“遊隼”的工作全部交給了黃曉天去處理。黃曉天本來就是航空兵出身,與郝東覺一樣,對飛機的結構是比較瞭解的,而且“遊隼”本來就是海軍的戰鬥機,黃曉天自然非常熟悉這種戰鬥機的優點與缺點了。
黃曉天沒有單幹,他還從海航,以及艦載航空兵抽調了一部分飛行員,航空勤務人員配合工程師進行改進。當時,工程師與部隊的官兵提出了幾種改進方式。
一是為製造更大的副油箱,這樣就可以在不改動戰鬥機的結構的前提下增加燃料的攜帶量。可這也只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而且實施起來的難度並不小。當時,“遊隼”用來掛副油箱的主要就是機腹上的炸彈掛架,最大的承載力是250公斤,也就是說,掛的副油箱的重量也不能超過250公斤,除掉油箱本身的重量,所攜帶的燃料就相當有限了。而要提高掛載能力,那就得加強炸彈的掛架,從而加強機身結構強度。這並不是很難,早就有人提出應該讓“遊隼”具備攜帶500公斤炸彈的能力。可問題是,飛機在地面上的時候,機腹距離地面的距離是有限的,副油箱的尺寸受到了限制。就算沒有這個麻煩,如果副油箱做得太大了,還會影響到飛機的穩定性,降低飛機的飛行速度,增加巡航飛行時的耗油量,也許還得不償失呢!
綜合考慮後,工程師認為沒有辦法在機腹上掛更大的副油箱,只能在機翼內側的炸彈掛架上增加一根輸油管道,這樣就可以在機翼下多掛兩具副油箱,可這仍然解決不了問題,畢竟機翼下的掛架的承受能力更低。當時,有人提出了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在不影響飛機氣動效能的前提下,在飛機座艙後方兩側增加外部油箱。
這個想法看似很瘋狂,可是很快就證實,這是有效的辦法之一。外部油箱可以按照機身的形狀設計,以確保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