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遊行隊伍用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畫像為先導。 1938年7月中旬,正值武漢會戰之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因治療牙疾不能主事。蔣介石於7月17日命令白崇禧代理戰區司令長官職。白崇禧接任後,進一步部署保衛武漢的外圍部隊,取得較好效果。10月25日,軍事委員會下令放棄武漢,防守武漢的部隊逐漸轉移。10月下旬,白崇禧將指揮權交還李宗仁。 1938年11月,白崇禧兼任桂林行營主任,負責指揮國民黨第三戰區(顧祝同)、第四戰區(張發奎)、第七戰區(餘漢謀)、第九戰區(薛嶽)。 繼武漢會戰之後,白崇禧又相繼參與指揮南昌會戰、桂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取得較大的戰果。但是,在指揮崑崙關作戰時,由於未能按照命令擊退日軍,白崇禧被蔣介石召回重慶,專任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從此至抗戰結束,專司幕僚。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與白崇禧秉承蔣介石旨意,以正副參謀總長名義,向八路軍、新四軍領導人朱德、彭德懷、葉挺發出“皓電”,誣衊中共抗日武裝“破壞抗戰”、“不服從軍令、政令”,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電到一個月內,全部集中到黃河以北冀察地區。此電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前奏。兩個月後,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 作為蔣介石的幕僚,白崇禧提出過許多建議並被採納。1939年,白崇禧以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副參謀總長與軍訓部長、航空委員會委員、校閱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身份,於校閱成都空軍回到重慶後,向軍事委員會提出三條建議,均被採納。即:第一,設立空軍幼年學校。第二,設立空軍軍士學校。第三,成立空軍通訊兵學校。 作為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比較重視軍隊訓練。1939年冬,為了適應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游擊戰的需要,白崇禧收集游擊戰資料,由軍學編譯處編成《游擊戰綱要》一書,分發各戰區、各軍事學校,作為研討游擊戰之教材與實施游擊戰之依據。 白崇禧認為,“為將之道,要能帶兵,要能練兵,要能用兵。開誠佈公,信賞必罰,此帶兵之道;技藝純熟,指臂相使,此練兵之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為用兵之道。此外,最要者,革命軍應加強政治訓練與教育”。這是白崇禧從辛亥革命、北伐戰爭以及抗日戰爭的勝利中悟出的道理。抗戰勝利後,白崇禧蒐集有關軍事教育材料,參考當時國民黨軍情,寫成《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一書。 1946年6月,白崇禧任國防部長。1947年,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白崇禧受蔣介石之命,於3月17日飛抵臺灣處理。同年11月10日,蔣介石召見白崇禧,命令在九江設立國防部指揮所。白崇禧得以在前線直接指揮部隊,對抗大別山區的中共劉鄧大軍。 面對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和國民黨軍隊的潰退,白崇禧也曾有過“備戰求和”、“求和備戰”的兩手準備,甚至秘送黃紹到香港找李濟深調停他與中共的矛盾、派人到石家莊與中共領導人密談。但其求和的實質是要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隨著人民解放軍渡江的勝利,白崇禧的這種指望落空,被迫率部隊由武漢潰退湖南和廣西。 1949年12月,白崇禧本人飛往臺灣。1950年,白崇禧出任國民黨“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心臟病在臺北去世,終年73歲。 (劉志青)

第一部分板垣徵四郎 大將(1)

板垣徵四郎(Itagaki Seihiro,1885—1948),日本法西斯戰犯,日軍大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師團長、陸軍大臣、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朝鮮軍司令官、最高軍事參議官和第7方面軍司令官等要職。 板垣徵四郎於1885年1月21日出生在日本巖手縣巖手町的名門望族家庭。1891年4月進入沼宮內尋常小學,1893年9月轉入盛岡市仁王高等小學,1897年4月進入盛岡中學,1899年9月進入仙台陸軍幼年學校,1901年9月進入東京陸軍中央幼年學校,1903年5月畢業。 板垣徵四郎於1903年12月考入陸軍士官學校,為第16期學員,次年10月畢業,赴仙台任第4步兵聯隊少尉軍官,隨後參加日俄戰爭。1906年改赴天津駐軍任職。1907年12月晉升為中尉。1908年出任陸軍士官學校學員隊參謀。1913年8月晉升為大尉,任仙台第4步兵聯隊中隊長。1913年12月考入陸軍大學,1916年11月畢業。1917年4月23日,與大喜久子結婚,先後生有三男兩女。 1917年8月,板垣徵四郎任參謀本部參謀,駐在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