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津也由此深受陸軍省的賞識。1936年3月,梅津被任命為陸軍次官。 梅津任陸軍次官之前,陸軍省軍務局權力極大,簡直就是陸軍大臣的代言人和陸軍的核心。就權力而言,當時軍務局長比陸軍次官還要大。陸軍大臣和軍務局長可以出席議會,而陸軍次官卻僅僅是事務次官,只能留在陸軍省,不能出席議會。梅津擔任陸軍次官以後,擴大了次官的權力。下邊呈報的檔案,如果不經梅津的同意,就不能上報到大臣的手中。 梅津是日本典型的軍國主義分子,舊職業軍人氣味很濃。他非常崇拜軍人的尚武精神,認為軍人不能為政治所左右,軍人的最大願望就是當大將,而不是當首相;如果想當首相,就是歪門斜道。他極其厭惡軍人介入政治,自己也從不參加任何派別組織。1937年1月,當宇垣大將奉命組閣時,梅津正擔任陸軍次官。儘管宇垣曾經是梅津的大媒人,關係非同一般,但梅津還是基於自己以往的觀點,極力反對宇垣組閣,宇垣組閣終於失敗。 梅津出任陸軍次官以後,同3月9日上任的陸軍大臣寺內及半年後就任教育總監的杉山元組成陸軍的核心,形成陸軍的新統治派,成為陸軍的實力人物。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佔中國,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1937年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7月7日夜,日軍在中國北平西南宛平縣的蘆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藉口1名士兵失蹤,強行要求進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後,日軍向宛平縣城開槍射擊並轟炸蘆溝橋,挑起了七七事變。事變發生後,日本內部出現了所謂的“擴大派”與“不擴大派”之爭。梅津與杉山元陸軍大臣是“擴大派”的中堅力量。七七事變後,梅津參與策劃、組織指揮日軍侵佔中國的北平、天津以及向中國的南方進攻。8月13日,日軍向上海大舉進攻,發動八一三事變。
第七部分梅津美治郎 大將(2)
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簽署日本無條件投降書
1938年5月底,梅津任日本第1軍司令官。在一年多的任職時間裡,梅津多次組織指揮日本侵略軍以太原為中心,殘酷鎮壓、清剿中國的抗日武裝。 日本在諾門坎事件中吃了虧。1938年9月,對此事件負有直接責任的植田謙吉大將因此辭去關東軍司令官的職務。為此,陸軍省和參謀本部決定挑選一名頭腦冷靜、多謀善斷的人選擔任關東軍司令官。梅津性情溫和、頭腦清晰、辦事極為慎重,對重大事件態度堅決果斷,曾在二二六事件後肅軍有功,而“何梅協定”更為日本侵略中國華北創造了條件,因而深受天皇和軍部人士的賞識。1939年9月7日,梅津被任命為關東軍司令官,併兼任駐滿特命全權大使。1940年8月,晉升為大將。梅津就任關東軍司令官主要有兩個任務。其一是重建和加強關東軍,自諾門坎事件以後,關東軍損失很大,必須從人力物力上加以補充;其二是加速對日本的宿敵蘇聯的作戰準備。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和大本營受到很大沖擊。6月下旬,日本接連召開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圍繞對蘇開戰問題進行了討論。梅津認為蘇德開戰以後,蘇聯勢必成為日本的現實敵人,日本應該優先解決北方問題,然後再解決南方問題。透過了《形勢的發展及帝國國策綱要》。綱要指出,“帝國要致力於解決日中戰爭問題,並視形勢的變化解決北方問題”。7月2日的御前會議批准了上述綱要。為準備解決北方問題,陸軍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動員和集中,並將此行動稱之為“關東軍特種演習”,簡稱“關特演”。梅津此時正擔任關東軍司令官,是這次“關特演”的具體指揮官。這次對蘇作戰準備,除動員了關東軍和朝鮮派遣軍之外,還動員了駐內地的部隊。關東軍的兵力倍增,最多時達100萬人。對北方的武力行動確定在遠東蘇軍西運參加蘇德戰爭,德軍進攻順利等時機成熟之後再開始。但是,後來由於西運的遠東蘇軍人數很少,又受到季節的限制,大本營遂於8月9日放棄了年內解決北方問題的企圖。1942年7月14日,關東軍進行改編,新建立了第1方面軍和第2方面軍。山下奉文和阿南惟幾分別被任命為第1方面軍和第2方面軍司令官。關東軍司令部也隨之升格為總司令部,梅津大將也升為關東軍總司令官。此後,梅津全力以赴,加緊督促部隊訓練。他頻繁前往第一線部隊進行視察,慰問第一線士兵,為他們鼓氣。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上半年,關東軍處於全盛時期。後來隨著日軍在其他戰場的失利,從1943年夏季起,關東軍的兵力不斷被調往其他戰場,起到日軍戰略預備隊的作用。 1944年,戰局發展對日本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