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了,被隨意地遺棄在商場的角落。夜幕降臨,整個商場都活了過來,玩偶拖著自己裸露出棉花的殘肢,艱難地跋涉過整個商場。
它穿過了兇惡的寵物區,被貓狗爭奪撕咬,皮套被鉤扯出無數線頭;它爬上巍峨的滑梯群山,在猛然下墜時將耳朵和一條手臂丟失在氣球海里;它掙扎著翻越積木丘陵,棉花內芯因此而結團,變得坑坑窪窪;他緩慢地前行,最終撞在了關閉的玻璃門上。
門內微弱的光照亮了玩偶,它的面部光禿禿的:在眼睛的位置上,只有兩個圓圓的凹陷,上面還殘留著線頭。這隻從一開始就瞎掉的玩偶停在了一家玩偶醫院的門口。
那也是伊芙琳的出道作。很受歡迎,一出版就紅得發紫。所有讀過故事的孩子,甚至讀過故事的成年人,都想要這麼一個破破爛爛的醜玩偶。
他們也真的買到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解讀出很多種含義。人們說它生性驕傲,人們說它是個英雄,人們說它其實知道自己已經無法被修補好了,但還是決定踏上旅途。人們說它有無限的勇氣去面對痛苦的現實,結局一定是它被過來上班的玩偶醫生補好,被交到了會愛護它的小朋友手中,人們說……
還記得嗎?這是一隻瞎掉的玩偶。
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它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是因為它在走向自己的結局。它停在玩偶醫院門口是因為伊芙琳是這麼安排的,是因為故事裡的死亡總得有點戲劇性,總得和前面的長篇大論互相匹配。
這個故事的結尾伊芙琳根本就沒上心,畢竟是第一個故事,她覺得可以允許存在一點瑕疵。沒想到的是,所有人都認為結局是點睛之筆。
她重讀了故事,還是讀不出其他人讀到的東西。
那之後伊芙琳又創作了許多作品很多角色,作品全都很火爆,角色全都被視為挑戰命運的勇士。伊芙琳想是不是因為她寫得還夠好,也許她應該把死亡的結局和角色的求死表達得更明顯一點……
於是她最受歡迎的冒險家系列誕生了。伊芙琳很認真地寫,她儘可能地將死亡的整個流程描述得嚴謹而不血腥。她認為他們的死亡非常細緻,氣氛莊嚴而不失活潑,賓客悲痛而不失歡笑。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旦將死亡寫得過於詳盡,她反而感到故事其實並未走到結局……是的,結局意味著死亡,可是,怎麼能寫透呢?
死亡是不可名狀的東西。一旦被描述出來,那就不再是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