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3 / 4)

小說:清史稿 作者:無邊的寒冷

宮弦內七音之分,則首音必定以姑洗之律。以次分之,此宮弦之分因全弦首音定姑洗之律,而得宮弦之分者也。又或以笛與頭管合字為今所定倍無射之律為宮弦全分,首音依次分之,得下徵弦之分,此宮弦之分因全弦首音定以笛之合字而變為徵弦之分者也。依律呂而定弦音,則弦度之分隨之潛移,依弦度之分命為七音之次,則聲音宮調不與律呂相協。此由管律、弦度全、半生聲取分之不同,於是絲樂絃音之旋宮轉調,與竹樂管音亦異。

清濁二均各七調,中與管樂有同者,有可同者,有不可同者。同者惟宮調一調,五聲二變皆正應。可同者,商調、徵調五聲正、應二變借用;不可同者,角調、變徵調、羽調、變宮調五聲之內清濁相淆。如但以絃音奏之,而不和以管音,祗有四調,餘三調皆轉入絃音宮調。故周禮大司樂三宮,漢志三統,皆以三調為準。所謂三統,其一天統,黃鍾為宮,乃黃鍾宮聲位羽起調,姑洗角聲立宮,主調是為宮調也。其一人統,太簇為宮,乃太簇商聲位羽起調,蕤賓變徵立宮,主調是為商調也。其一地統,林鍾為宮,乃絃音徵分位羽,實管音夷則徵聲位羽起調,半黃鍾變宮立宮,主調是為徵調也。隋志鄭譯雲:考尋律呂,七聲之內,三聲乖應。當時考較聲律,或以管音考核絃音,或以絃音考核管音,故得四調相和,三調乖應,即二變調與角調也。變徵調與羽調五正聲內祗一聲乖應,然羽調猶能自立一調,變徵調則轉入宮調聲字。至角調變宮調,五聲之內二三聲乖應,與宮調聲字雷同,皆不能成一調也。唐志載四宮二十八調,率以絃音之分定為十二律呂之度,故有正宮大食、高大食之名。今即絃音、管音之和不和,以辨陽律、陰呂之分用、合用,乃知唐書之二十八調獨取絃音,不在管律。而古人所用三統,實取管音、絃音之相和者用之也。

是以絃音諸樂,其要有四:一,定弦音應某律呂之聲字,即得某弦之度分。一,絃音轉調不能依次遞遷,故以宮調為準,有幾弦不移,而他弦或緊一音,或慢半音,遂成一調,而各弦七聲之分因之而變。一,絃音諸調雖無二變,而定弦取音,必審二變之聲,必計二變之分,始能得其條貫,不然,宮調無所取準。一,絃音宮調,惟宮與商徵得與律呂相和為用,餘四調陰陽乖應,或淆入宮調聲字,不得自成一調。即此四者,條分縷析,則絃音旋宮轉調之法備矣。

樂之學既微,自古言者又歧說繁滋,莫衷一是。子長、孟堅時已異同,隋、唐登歌,雜蘇祗婆龜茲樂,以律呂文之,神瞽弗世,等於詩亡。宋人李照、和峴、範鎮、蔡元定之徒,稍有志於復古,然但資肊驗,或且飾以陰陽郛廓之說,明鄭世子載堉始以勾股譚律度。

帝本長疇人術,加之以密率,基之以實測,管音弦分千載之襲繆,至是乃定。明年書成,分三編:曰正律審音,發明黃鍾起數,及縱長、體積、面冪、周徑律呂損益之理,管絃律度旋宮之法;曰和聲定樂,明八音制器之要,詳考古今之同異;曰協均度曲,取波爾都哈兒國人徐日升及意大里亞國人德里格所講聲律節度,證以經史所載律呂宮調諸法,分配陰陽二均字譜,賜名曰律呂正義。蘭生、廷珍等皆賜及第,進官有差。

既又諭改訂中和樂章聲調,曰:“殿陛所奏中和樂章,皆沿明代,句有長短,體制類詞,曾因不雅,命大學士陳廷敬等改撰,章法皆以四字為句,而樂人未嫻聲調,仍以長短句湊拍歌之。今考舊調已得,宮商節奏甚為和平,必使歌章字句亦隨韻逗,則章明而宮聲諧,其著南書房翰林同大學士詳定以聞。”是年十一月冬至,躬祀圜丘,遂用新定樂律。

五十四年,改造圜丘壇,金鐘玉磬,各十有六。五十五年,頒中和韶樂於直省文廟。初,樂章既改用“平”,而直省仍沿用“和”,至是從禮部請,始頒行焉。

世宗雍正二年,定耕耤三十六禾詞,耕耤筵宴樂制,進筵,丹陛樂奏雨暘時若之章,進酒,管絃樂奏五穀豐登之章,進饌,清樂奏家給人足之章,其辭皆大學士蔣廷錫撰。後又定祭時應宮、祭風伯廟、教坊司作樂,祭雷師、雲師廟,和聲署作樂,官民婚嫁,品官鼓樂人不得過十二,生、監、軍、民不得過八人,著為令。

高宗即位,銳意製作,莊親王允祿自聖祖時監修律算三書,至是仍典樂事。乾隆六年,殿陛奏中和韶樂,帝覺音律節奏與樂章不協,因命和親王弘晝同允祿奏試,允祿因言:“明代舊制,樂章以五、六、七字為句,而音律之節奏隨之,樂章音律俱八句,故長短相協。今殿陛樂若定以四字為句,則與壇廟無殊,惟樂章更定,大典攸關,謂宜會同大學士、禮部將樂章十二成詳議,令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