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睬他;最後一晚在一起時,卻原諒他擁抱他。
第二天早晨,他最後碰一下她伸出的手,轉身返回密西西比。
回家後不幾個星期,福克納過48 歲生日,寫《喧譁與騷動》的附錄,是他應允為《袖珍本作品集》而作的。他不讀一遍全書、也不擔心與正文的統一問題,振筆疾書,一個個人物又活了起來。寫作順利而迅速,他最後一次整理了康普生的家譜,從1699~1945 年。它不同於考利的《約克那帕塔法金書》中的一切,同福克納自己構思的《金書》中的薩托里斯家譜十分相似。
後來談起這個附錄時,稱之為第五次講這則故事,也是最後一次企圖講完這則故事。然而,這個附錄不止是一個老設想的復活,也不止是一則老故事的重述,它讓人看出福克納越來越為之吸引的東西:從自己的小說中再化出小說來。他擔心年紀、荒疏和好萊塢會影響自己的才華和事業,便把悠久的心事化作虛構的源泉:《附錄》不僅重現原有的內容,而且檢閱記憶的流水。
回溯康普生家的根源時,作者把我們從蘇格蘭帶到卡洛萊納、肯塔基、再到密西西比;他追憶了一個名叫伊凱莫圖貝的“被推翻的美洲國王”、一個叫賈克遜的總統和一個叫作蓬或者蓬納的探險家,把我們帶入美國的歷史。此外,還介紹了康普生大廈的建築師,令人想起塞特潘的建築師;連康普生家“用輪船從法國運來的”
傢俱,也令人聯想起塞特潘家的進口貨珍品。雖然有些人物,特別是傑生、本吉、迪爾西和勒斯特,沒有多大變化,昆了卻是被簡單化了,凱蒂的形象不再那麼高大。
福克納不再從側面虛寫,而是平鋪直敘、扼要介紹凱蒂的一生,讓我們看到她同一個德國軍官並肩站在一輛豪華賽車旁。雖然在處理凱蒂這個人物時不免心慈手軟,但為她構造的命運在某些方面比夏洛特更加可怕。迪爾西手上拿了一張可能是凱蒂的相片,一眼不看便小心地摺疊起來,默默地流淚。她不願問相片上的人是不是凱蒂,“因為她知道凱蒂不願得救,反正已沒有值得拯救的東西,也沒有值得失去的東西了。”10 月中旬寫完《附錄》時,福克納正在壓縮考利的長篇序言中的傳記部分,特別是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處。最後,說服考利只提1918 年參加英國皇家空軍,避而不談未在法國上空英勇作戰一事。1946 年4 月出版的《袖珍本福克納作品集》,對福克納曾否光榮負傷一事,不置可否。
1945 年末、1946 年初的其他打算便沒有這樣順利。10 月,他決定直接向賈克·華納呼籲,強調自己不善於編劇,電影廠得不償失;自己年已47歲,已經虛擲大好時光,“不敢再虛度年華了,因此請求電影廠同我解約。”陳詞懇切動人,可惜高估了華納的最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回信由華納的律師而不是華納本人出面,拒不同意,勸他立即簽署請假協議,接受任務。
福克納決定置之不理,努力創作。寫完給考利的東西后,執拗地寫《寓言》,但工作既無節奏又無進展。一方面怕法律強迫他執行亨頓的合同,一方面擔心銀行存款日益下降,會迫使他執行亨頓的合同,他簡直一籌莫展。
到2 月,只好從命,定於3 月去好萊塢。計劃啟程前幾天,哈羅德·奧柏和羅伯特·哈斯出面干預,願盡全力幫助他解除這雙重的優慮。他們一方面叫他留在牛津等待,一方面挽請認識賈克·華納的貝內特·瑟夫居間調停。由一個商界人士而不是什麼窩囊廢前來談判,華納同意了。公司給福克納無限期的長假,不追索小說的所有權。聽說華納兄弟公司讓步,蘭登書屋同意預支給福克納每週500 元,直到《寓言》完成。福克納如釋重負,1946 年3 月寫信給哈斯說:“我現在感覺良好、快活,多謝你和哈羅德。”不久,又有好訊息使福克納精神振奮。《袖珍本福克納作品集》得到好評,考利的設想終於推動了對福克納的成就的重新評價。眼下,蘭登書屋已準備再版《暄譁與騷動》和《我彌留之際》,收入《現代文庫》;這又帶來其他幾部小說的再版。夏天,哈羅德·奧柏通知他雷電華影業公司有意買下《死亡制動器》和《榮譽》的版權,卡格尼製片公司要買《兩個士兵》,總計可得一萬餘元。11 月和12 月,他得到了一直想做的那種電影工作:即在牛津寫作又賺大錢。
不久又發現,問題還在寫作;寫作順利時,他全神貫注,深信這部寓言將是“驚世鉅著”;寫作慢下來時,意識到這種新的樣式多不熟悉多不容易;寫不下去時,便擔心自己被好萊塢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