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不久也開始影響到他的小說。在登峰造極的時期,他甚至讓最常見最重要的首尾之分變得影影綽綽。雖然他繼續追求嚴肅而拘泥禮儀的生活方式,在藝術中,他卻試圖打破一切。他的寫作有大膽冒險精神,源自他願意勇敢面對一切習見過程的消失和一切習見形式的解體。他的小說中充斥了寫得不好的開端,遲疑和倒退,雖不是真正的開端、和諧、結尾,卻能給讀者以開端、和諧、結尾的感覺。長篇和短篇小說中一個個形式流動不居、變幻、解體、變形、不斷相互取代。如果說他的藝術之所以如此豐滿,一部分來自它所抗拒、保留、偽裝的一切,一部分來自它探索、揭露和留下的一切。
處理這一大團亂麻時,我儘量利用能找到的全部資料,包括福克納的詩歌、短篇和長篇小說、採訪記、隨筆和書信。即使免不了進行推測,我也儘量認真負責,實事求是,有所依據。我力求在書中闡明福克納的偉大藝術同他那不無垢濁的一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福克納的汙點很多,對他影響深重,但福克納正是利用了這些汙點取得美妙的成就。希望讀者和我在寫作這部評傳時的心情一樣,對他不僅敬重感激,還能愛惜體諒。
騷動中走完一生的人(漢譯本序)
威廉,福克納(1897~1962)是本世紀一位偉大的美國作家,他一生創作作品無數,而我國讀者真正認識這位文學大師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喧譁與騷動》在國內出版以後。當許許多多的讀者爭相捧讀這本佳作時,這位天才的作家已靜靜地告別了人世,靈魂去了遙遠的天國。為了給讀者和作家之間,取得一種真正的內心溝通,我欣然接受了王國偉先生的建議,著力翻譯《福克納傳》。可一下筆,頓感筆力沉重,作家曲折而跌宕的人生猶如他的作品一樣,令人震撼。在兩年多的翻譯過程中,我不但漸漸瞭解了福克納的一生,而且也理解了他性格形成的全部背景和過程。
福克納的創作鼎盛時期是在20 世紀30~49 年代,但那時他仍默默無聞,先依靠打工,後為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編寫或修改電影劇本,得以維持生活。在美國,他的早期作品或被打入冷宮、或受到不當的吹捧;以後的佳作雖在作家同行中不乏知音,仍不免受冷遇或遭奚落的命運。在1946 年瑪爾科姆·考利(1898~)編的《袖珍本福克納選集》出版之前,福克納的17 種書在書店裡竟然一本也見不到。
這位孤獨的天才在國內的遭遇尚且如此,我國讀者有很長時期不瞭解他就更為正常。
所幸的是在歐洲大有識者,福克納的聲望大大高於美國本土。安德烈·紀德和讓·保爾·薩特都是他的讀者,薩特還曾對力圖“糾正福克納的價值與聲譽之間的不平衡”的瑪爾科姆·考利說:“在法國青年的心目中,福克納是神”。1946 年,福克納作品的一位瑞典文譯者託斯滕·榮松就預言他應得、並能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1949 年秋,宣佈不頒文學獎時,輿論譁然:1950年11 月,又通知他去瑞典領取1949 年文學獎。因此,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稱他為1949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等;有稱他於1950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如《牛津美國文學手冊》等,1987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文學簡史》倒是兩個事實都提了。從這一週折可以看出這位孤獨的天才之路的曲折和難被人理解的苦衷。
福克納熱愛生他養他的那塊“郵票大小的土地”,終生以之為家,願終生“好好寫它”。那是密西西比州北部兩個相去不遠的小城鎮,也是他小說中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所在——“縣”這一譯法只是沿用通例,實際上遠比我們概念中的縣大得多,是州以下最大的行政區域,各有自己的首府。密西西比州得名於密西西比河,美國的這條第二大河每當春夏,河水暴漲,決堤成災;1927 年曾大氾濫,1993
年又重演60 餘年前的大水災。全州地勢低窪,素以農業、尤其是棉花種植為主,比較貧困,為金美人均收入最低州之一。福克納的創作不啻是一幅200 年來整個美國南方的畫卷,他愛家鄉、愛南方,害怕所愛的一切毀於愚昧和貪婪。他在畫卷中刻劃各式人等的精神面貌和命運,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提出對傳統和對現代物質文明的懷疑。他的第一部和最後一部作品都以反對戰爭為主題。他關心人類的命運,認為“詩人、作家的特權就在於幫助人類振奮起來”,他們的聲音“應是幫助人類生存下去、取得勝利的支柱”。
在1950 年接受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