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說中,他還說:“作家在他的作品裡只能有顛撲不破的真理和心頭的真話,不能有恐懼或其他任何東西。沒有愛、沒有榮譽、憐憫、自尊,同情和犧牲等古老的普遍真理,寫出來的故事註定失敗,必然朝生暮死。”他告誡青年作者:“只有寫人的內心衝突,才能出好作品,國為只有內心衝突值得寫,值得作家為之悲憤、為之流汗。”在小說的創作手法上,他也進行探索,有所創新,為後人留下了值得借鑑的經驗。
在對福克納的認識越來越深,對他的評價越來越高的今天,不再孤立於世界主流外的我們,當然不甘停留於文學史課本中的簡短評介,在讀過他小說之後的人們,更願意瞭解作家的人生和歷史,因此就萌生了翻譯傳記的念頭。
最為豐富翔實的福克納傳記資料當推約瑟夫·布洛特納所著的《福克納評傳》,但卷帙浩繁,過於枯澀,是學術研究的好資料,恐非一般讀者所能接受。戴維·明特所著的《威廉·福克納的生平與創作》一書,讀來頗覺引人入勝。它一反常見的將生平和創作兩大部分分別敘述的寫法,而是以作家的生平來詮釋其作品,又透過作品窺視其內心生活,給人一種新鮮感。《華盛頓郵報》評稱:“若能如明特那樣察見福克納在什麼節骨眼上將生活的原始素材化為虛構小說,對福克納的活力長存的創作整體的理解便深入了一步。”這本傳記寫出了福克納這個有血有肉的強人兼弱者,和小說家筆下的人物一樣有魁力;寫出了福克納這位未受正規教育的美國南方作家的生活和創作中的甘苦。因此,譯者接受編輯王國偉先生的建議,將本書名譯為《福克納傳》,則更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