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吧。
因此,今天保護嬰兒不受殺戮不可能是推動女性保持長久性慾的原因。不僅如此,我們還將發現,女性也許在遠古時代有過以上動機,但此後性則擁有一種不同的功能,並且保持至今。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估這兩種相互對抗的理論呢?如同許多其他人類進化的問題,這一問題也無法透過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喜用的試管實驗得到解決。確實,如果世界上存在著這樣一組人群,我們可以使其中的女性在動情期陰部變成鮮紅,而在其他時刻保持性冷淡,使其中的男性只對陰部紅色的女性才興奮,透過這個試驗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我們就可以看到結果究竟是丈夫花心、無視孩子(如“居家父親”理論所預言),還是排斥異己並殺嬰(如同“多父”理論預言)。可是在科學上,這樣的實驗目前仍不具備條件,並且即便基因工程成為可能,它仍然是不道德的。
但我們仍然可以求助於另一種進化生物學家推崇的強有力的技術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它被稱作比較法。在隱瞞排卵期這方面,我們人類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儘管這種現象在一般哺乳動物中是比較獨特的,可在高等靈長類動物(猴子和猿)中卻相當普遍,我們人類也隸屬於這一哺乳動物群體。很多靈長類動物排卵時並無外部可見的徵象,也有很多雖有徵象,但極細微;還有一些則公然昭示。每一物種的生殖狀況都反映著這麼一種由自然界主持的、有關隱蔽排卵期利弊的實驗的結果。透過比較各類靈長類動物,我們就可以得出哪些是排卵期隱蔽的物種的共性,並發現排卵期公開的物種所不具備的特徵。
這種比較使得性習性的研究柳暗花明。瑞典生物學家比吉塔·西倫一圖爾伯格(Birgitta Sill6n-Tullberg)和安德斯·默勒(An-tlers Moller)的一個重要研究就以它為主題。他們的分析分四個步驟進行。
步驟一:西倫一圖爾伯格和默勒力圖悉數列出所有(共68種)高等靈長類動物排卵期的可見徵象。啊哈!你可能立即會反對,誰有特異功能能洞悉箇中奧秘?一隻猴子發出的訊號,例如氣味(資訊素)對另一隻猴子是極其明顯的,而人類卻對此無動於衷。比方說,養牛入試圖給一頭良種乳牛人工授精,但卻面臨弄清母牛排卵期的困難,公牛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母牛的氣味和行為中識別出來。
儘管我們不能忽視上面這個問題,但高等靈長類動物的問題要比它簡單一些。多數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一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依賴視覺。一隻嗅覺失靈的雄性恆河猴仍能從輕微變紅的陰部識別出一隻處於排卵期的雌猴來,儘管這種紅色遠不及雌沸沸的來得明顯。而那些我們人類歸類為沒有排卵期可見徵象的猴類,雄猴同樣無計可施,時常可見它們完全不適時地進行交配,例如和未發情的或者懷孕的雌猴交配。因此,我們對於“可見徵象”的判斷結果並非毫無用處。
該分析的步驟一的結果揭示,有將近一半的靈長類研究物件(68種中的32種)同人類一樣缺乏排卵期的可見徵象。這32種動物包括黑長尾猴、獄、蛛報和猿類之一的猩猩。另有18種動物,包括我們的近親大猩猩,只顯現輕微徵象。餘下18種動物,包括排排和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則將排卵期公開。
步驟二:接著,西倫一圖爾伯格和默勒按照婚配方式將此68種動物分類,包括紡、長臂猿和許多人類群體的11種物種實行一夫一妻制。23種物種,包括部分人類群體和大猩猩,是由一個成年雄性統領一群雌性,實行多偶制。但是靈長類動物中的多數,即包括黑長尾猴、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在內的34種動物則處於亂交狀態,它們中的雌性慣常與眾多雄性交往和婚配。
這時我又聽到某些人在嘟娥,為什麼不將人類自己也歸入那亂交的一類呢?因為我是謹慎地按照習慣進行分類。不錯,多數女性在其一生中前後有多個性伴侶,也有許多女性有時同時和多個男性交往。可是,對一個女性來講,在一個動情週期,她的慣常做法是隻與一個男性交往,而雌性黑長尾猴和雌性倭黑猩猩在此期間要和幾個性伴侶發生關係。
步驟三:作為倒數第二個步驟,西倫一圖爾伯格和默勒將步驟一和步驟二綜合起來發問:排卵期明顯程度的強弱是否可能與某種特別的婚配方式有關?根據對前述兩個相互對立的理論的樸素理解,如果“居家父親”理論正確的話,隱蔽排卵期應是一夫一妻物種的特徵;反之如果根據“多父”理論,這一特徵應屬亂交的物種所有。事實上,作為研究物件的一夫一妻的靈長類物種中的絕